据说庄子说过这样的话:“鱼诞生在水里,人诞生在道里。”“道”,一般指道理、道德。人要在社会中进退自如,行止有度,就得尊道贵德。“道”中所蕴藉的基本精神,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体贴和爱护。 “道”,是人间的大德,是社会之基,立身之本。对于有益于大众的利益,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的,都应予以弘扬;而对有损社会、集体及他人的个人欲求,就要加以遏止。只有适应道德约束下的自由,才能在人与人相处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道德经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追求道的人,道也乐于成全他。追求德的人,德也乐于成全他。道为德之体之宗,德为道之用之外化。悟道的人,活在统一里,活在平衡里,活在当下里;离道的人,活在矛盾里,活在争斗间,活在妄想中。悟了道,行于道,当下则安,觉得自在,心中好似有一盏明灯,可以驱除内心的黑暗,就像开启慧眼,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能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的“道”,是在一代代人口中传承下来的。古代的世族,尤为注重家风的传承,因为他们深知这将影响后代的发展。明朝大学者、大臣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好的教养跟家风有关,跟家境无关。家风是潜移默化的,是父母对儿女们留下的心理影响。那些好的习惯、品格,慢慢形成了一个人的教养,继而传承给下一代。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不是家产,而是家风。《朱子家训》里更是从日常小事劝诫:“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良好的家风,润物细无声,助力子女们养成好习惯,走上正路,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家风传承,先人最看重的是道德的赓续。中国最出名的宗族钱氏家族,流传有一本《钱氏家训》。其中有一句话,最能代表中国式家训的精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三代一定败家,而是说靠什么传家更能长久。如果靠财富经营传家,那肯定不过三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因此,家风必然以道德、耕读、诗书为上,靠财富则最差。旧时大户人家宅院的木质大门上都刻有对联,以表明所崇尚的家风,最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道”的精神就是人类爱的精神,它的作为不会三心二意、是非抱怨,而是善始善终地传承下去。我们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决不能仅止于表层,而是应深入于内核,看到其深藏着的代代相传的闪耀着道德光芒的民间智慧,给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与教化,激发内生的动力,修养自己,走正人生。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文化精神也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其与时代潮流连接,让文化传承之水长流,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2-10-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