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玉峡潮人
玉峡潮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76
  • 关注人气: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灾乐祸

(2022-09-25 08:17:53)
标签:

世道人心

幸灾乐祸

杂谈

 

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身亡后的一个早晨,我上街买早餐,听到两个街边流动小贩有趣的对话,一男一女,一个卖水果,一个卖酸奶,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女的说,这几天很开心,因为安倍被打死了。男的说,他也很恨安倍,死了好,留着是祸害。幸灾乐祸,溢于言表。他们文化不高,对安倍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为什么就那么恨?他的死为什么就让他们那么高兴?可能是:安倍在媒体上的形象就像是个坏人,更重要的是存在于民间的对日积怨。日本侵华,凶狠残暴,血债累累,虽然七、八十多年了,但留在民间的愤恨要消除几乎是不可能的。

置身事外,不但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还以别人的祸事为乐,幸灾乐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情绪。然而,幸灾乐祸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情绪。人的社会性很强,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种方法是主动提高自己,另一种方法是别人社会地位降低。别人社会地位降低了,就能从对比中提升自己的地位,从而触发大脑中创造快乐的奖励,幸灾乐祸就源于大脑中的这种奖励。就是说,那些不幸的人为其他人提供了朝下比的对象,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当然,遭遇灾祸这个人,还应该是一个“罪有应得”的人(安倍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一个好人出丑,通常不会幸灾乐祸。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如果不是太乖戾、病态和恶毒,一般的幸灾乐祸不过是一种人之常情,并且它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幸灾乐祸可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能使人们重新肯定自己。通过他人的不幸人们感到自己得到了某种好处。因此,幸灾乐祸实际上满足了人们内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自尊、控制感、幸运感和存在感。以前将幸灾乐祸看作是不道德的情绪是从社会层面出发强调幸灾乐祸对他人的影响现在将幸灾乐祸看作有其积极意义是从个体层面出发强调幸灾乐祸对个人自身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要警惕一种不好的社会心态,“自己倒霉不行,只要大家一起倒霉就行。”有这种心态的人,看不得别人的好,内心世界很不健康。这种人眼光短浅,一事当先,寻求的是消极的心理平衡,有好事,利益均沾,有坏事,一起倒霉,视幸灾乐祸为常态。

超越对幸灾乐祸只是进行道德谴责,我们可以更多地思考它的意义。每当看见有官员因贪污腐败被调查,许多民众都感到“大快人心”,这似乎成为一种自然反应。问题是,腐败本就是一件坏事,怎么能因为希望官员倒台,反倒盼望他们多多腐败呢?这种幸灾乐祸,不是因为心术不正、人格卑鄙,而是因为坏官祸害百姓,民众无可奈何,除了希望他撞在反腐的枪口上,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

       人为什么会喜欢幸灾乐祸?除了“自己的快乐、别人的不幸”这两大一般要素外,有的学者认为,还有另外三个特征因素:第一,幸灾乐祸者认为遭殃者“活该”,是因为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所以才遭到“报应”;第二,幸灾乐祸所高兴的“祸”不能太严重。如果祸太严重(家破人亡的灾祸,严重的自然灾难),一般人就“乐祸”不起来,有的还会转化为“怜悯”;第三个因素是,幸灾乐祸者自己并没有造成遭殃者的灾祸,于是,无论遭殃者的祸有多么严重,乐祸者总觉得自己的手是干净的。

如此一分析,群众对安倍遇刺一事表现出幸灾乐祸,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不过,人生海海,潮起潮落,谁都有幸运与倒霉的时候。如果不是特别的原因,对遇到灾难者,都应给予同情,而不能在一边偷着乐,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当你学会敞开胸怀,放开眼界的时候,就不再拘泥于眼前的一时祸福,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洒脱。

2022-0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