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全球化的视角 把脉中国食品安全

(2011-04-21 18:13:00)
标签:

杂谈

  从全球化的视角 把脉中国食品安全
     ——“2011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办的“2011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于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得到了卫生部、农业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内外重要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展示了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关注民生,坚韧、持续地提升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努力和决心。
     以“风险交流和全产业链管理”为主题的本次论坛,凸显了“高端、科学及前瞻”三大特性。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50余位政府官员、业内专家及知名企业代表参加,50余位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内容发表了精彩演讲,深入评析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卫生部部长陈苎到会并指出:“我们将加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风险交流机制,培养一批有经验的风险交流专业人员,希望在中国媒体能够形成有能力的舆论导向。同时加大与国际同行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充分借鉴和分享工作经验,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提高中国食品风险交流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潘蓓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中,科技始终渗透其中并相互关联,科学家在食品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食品工业承载着13亿人口的“全球第一大食品消费市场”和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主体。食品安全是受各方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今年是中国《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的第二年,而与此相比美国的《食品和药品法》已公布实施了105年,差异和责任使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以更宽的视角,更系统的研究,集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巨大挑战。今年日本核辐射事件致使其食品工业因安全问题遭遇重创,也成为本次大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政府、学术界、食品行业、媒体和消费者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准确、透明地相互沟通,对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食品消费者与生产者和监管者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指出,成功的风险交流可以缩小不同人群对食品安全信息、事件认识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专家的风险评估与大众的风险感知之间的差距(信息不对称),进而有助于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乃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做出必要的提醒(包括预警)。
     谈及我国当前风险交流中的突出问题,陈君石院士表示,主要有如下几点:政府往往缺位,且时效性和透明度差;权威专家不愿意面对媒体;某些媒体抓住新闻不经核实就发布。由于正确的科学信息明显处于劣势,而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却往往占上风;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而要改善和纠正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设专门机构,加强投入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民间建立权威的科学信息平台;政府、科学界、行业、媒体共同努力,建立科学的风险交流机制。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副主席Katherine M.J. Swanson介绍了国外关于风险分析的最新进展,提供国际案例,为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美国食品和药品法》的立法是1906年开始的,中国《食品安全法》是2009年才颁布的。我国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