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谭概 谬误部第五 《五字皆错》

(2018-04-11 20:58:31)
分类: 古今谭概
五字皆错
  渊明《读<山海经>》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有作渊明诗跋尾者,谓“形夭无千岁”,莫晓其意。后读《山海经》云:“刑天,兽名,好衔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错。
  《酉阳杂俎》云:天山有神,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
  曹元宠《题村学堂图》云:“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昔有宿儒过村学中,闻其训“都都平丈我”,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时人为之语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释义:
1.跋[bá]: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其出自《梦溪笔谈·乐律一》。
2.干戚 [ gn q ] :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指征战。
3.扪虱 [ mén sh ] 扪,指按。扪虱,指捺着虱子。形容毫无顾忌的样子。亦比喻贤士举止不拘小节。
4.众雏:借指诸稚子。
5.训诲[xùn huì]:教导。
6.宿儒[sù rú]: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儒:学士。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书读得很多的老学者。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7.扽[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8.讹[é]:错误。

译文:  
  有一个人给陶渊明诗集作后记,文中写道:“‘形夭无千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他读《山海经》,有云:“刑天,兽名;好衔干戚而舞。”这才知道五个字全错了,应该是“刑天舞干戚”。(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冯评《酉阳杂俎》:天山有神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
 
  曹元宪《题村学堂图》:“此老方扪[mén]虱,众雏争附火;想当训诲时,都都平丈我。”意思是说,画图中堂上老塾师正扽[dèn]着破棉袍的衣襟,聚精会神的捉虱子;堂下小孩子们都跑了出去,围着一堆篝火你推我挤的嬉闹。不妨想象一下上课时的情景:众学童随着老先生挥舞的戒尺,扯着喉咙念“都都平丈我”。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有一位宿儒,偶然经过一所乡村学堂,听见里面正在讲“都都平丈我”;就走过去告诉先生讲错了,应该是“郁郁乎文哉”。小学生们一听老师讲错了,非常惊讶,就一哄而散了。当时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嘲笑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做;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拓展:
1.陶渊明·《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娃,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译文: 
  精卫嘴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的女儿——女娃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

2.与帝争位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载: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即刑天,形天和天帝在这里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形天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
评曰:常羊山从此阴云郁结,碧天不开,还时时听见闷雷在山谷中轰鸣回响。据说那是失败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挥舞武器,在与敌人作战。

3.挑战天帝
  刑天是炎帝的大臣,好狠恃勇,不畏战斗。当黄帝打败了蚩尤和夸父的消息传到炎帝部落那里,刑天兴冲冲地跑到炎帝宫殿,力劝炎帝举兵拒抗黄帝,与黄帝争夺天下统治权。但年老的炎帝根本已无斗志,只图暂时的保存自己平安即可,拒绝发兵打仗。刑天失望地离开炎宫,决定去找夸父族的人,鼓动他们东山再起。却不料跑到“成都载天”一看,一个人影子也没有。刑天的好战精神来了,决定独自行动,他握盾执斧,向黄帝的宫殿中央天庭杀奔而去。当他走过西泰山,突然狂风乍起,大雨倾盆。好好的晴天,哪来风雨?刑天一时被弄得莫名其妙。朦胧中只见两个巨神手执兵器砍杀而来。刑天这才想起是黄帝手下的风伯、雨师捣的鬼;不由分说,砍杀过去。风伯、雨师哪是刑天的对手,慌乱抵挡一阵,败下阵来。顿时风停雨止。刑天也不追赶,收了斧盾,继续往昆仑山奔去。不多会,昆仑在望。负责管理黄帝宫殿的天神陆吾见刑天杀气腾腾,不知为了何事,连忙上前询问。刑天怒喝道:“与你无关,快叫那老头子出来!”天神陆吾这才知道刑天是来报仇的,还想劝说几句,刑天早已火起,推开陆吾就往里闯。于是,双方厮打起来。陆吾哪是刑天的对手,只几个回合,便被刑天打翻在地。刑天嘿嘿冷笑两声直朝宫内冲去。进得宫内,刑天恃勇对着天兵卫士左砍右劈,很快就杀到黄帝临朝的正殿门前。看守正殿的天兵天将一声呐喊,一齐围上来拼命砍杀抵挡。刑天锐气正盛,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上下招架,左扫右劈,一会儿就杀得天兵天将们东倒西歪,四散窜逃,有的去报告黄帝。天崩地裂地一声怒喊,威风凛凛的黄帝亲自出殿来迎战了。刑天转过身来,寒光一闪,黄帝的宝剑已到,刑天忙用左手盾牌抵住剑锋,右手挥起板斧砍将过去。一场大战开始了。黄帝沉着应战,施展他那变幻莫测的齐天剑法,一路一路向刑天扫刺挥劈,刑天以攻为守,车轮旋转似地砍杀过去。 
  黄帝虽说身经百战,神力无穷,这时碰上勇力无比的刑天,也不免有些气虚力亏,他边战边退,一直退到常羊山下。到了常羊山下时,黄帝突然收住宝剑,跳出圈外,对刑天说,山下地方太小,不如我们到山顶上决斗。刑天想都没想,大踏步朝山上走去。哪知这是黄帝的计谋,刑天还没走两步,说时迟,那时快。黄帝的宝剑已到,直向刑天的头颈斜劈过去。只听得“嚓”地一声,刑天那颗象小山丘样的巨大的头颅,就跌落在山坡上了。刑天一摸颈子上没有了头颅,心里发慌,忙把右手的板斧移给左手握着,蹲下身来伸手向地上乱摸。黄帝惟恐刑天摸着了头颅,在脖子上合拢来,赶忙提起手里的宝剑,竭尽全力向常羊山劈去。“哗啦”一声,常羊山一劈两半。那头“骨碌碌”竟滚进了两山之间。轰隆隆一声巨响,大山竟然重又合拢了。刑天知道抬头无望,无限悲愤地慢慢站立起来,冤怒之气从体腔中冲出,凝成乌云,久久不散。刑天屹立不动地凝神细听四周的动静,突然听到黄帝得意的笑声。就重又拾起盾牌和斧头,向发出笑声的地方冲了过去。不甘失败的刑天重又开始战斗了,他拿乳头当眼睛,肚脐作嘴巴,继续挥舞板斧盾牌,至死不屈地向敌人继续战斗。

4.《酉[yu]阳杂俎[z]》:唐代小说,作为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固役不耻:坚持做这件事并不以为耻的原因。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5.扪虱[ mén sh ]
  1.前秦 王猛 少年时很穷苦。东晋 大将 桓温 兵进 关中 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桓温 见他不凡,问他: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而三 秦 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 说:你不远数千里而来,但“长安 咫尺而不渡 灞水”,百姓还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样,所以不至。桓温 无言以对。见《晋书·王猛传》。后以“捫蝨”形容放达从容,侃侃而谈。唐 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披云睹青天,捫虱话良图。”宋 王禹偁《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郭公忠恕》:“早佐 襄阴 幕,汉 鼎入 周 室;失志罢屠龙,佯狂遂捫蝨。”清 石韫玉《折桂令·自题归来图》套曲:“一个个妙技屠龙,雄谈捫虱,壮志闻鸡。”
  2.泛指任情自适。唐 李颀《野老曝背》诗:“有时捫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元 揭傒斯《题牧羊图》诗:“白昼捫蝨眠,清风满高树。”

6.众雏[ zhòng chú ]:
  1.亦作“眾鶵”。众多幼小的鸟。汉 祢衡《鹦鹉赋》:“匪餘年之足惜,慜众雏之无知。”三国 魏 曹植《鹦鹉赋》:“岂余身之足惜,怜众鶵之未飞。”
  2.借指诸稚子。唐 权德舆《中书送敕赐斋馔戏酬》诗:“遥知大宫膳,应与众雏嬉。”唐 杜甫《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霑盘飱。”

7.“郁郁乎文哉”,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意思是说,周礼借鉴夏商两代的经验,多么丰富美好啊!我尊崇周礼。
  “监于二代”是“温故”,“郁郁乎文哉”是“知新”,虽说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