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零起点”
2013年2月21日
新学期上海市教委推出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新规,要求老师不得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可是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在学前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让孩子“零起点”进入小学,你敢吗?这种做法对不对?
看到这个题目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概念界定,“零起点”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对于来自不同家庭,已经接受不同的0-6岁六年教育的孩子来说,“零起点”的提出有否有其现实意义?
当我对照六岁孩子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来看时,即将五岁的德昀已经都能达到,甚至会做能做的更多。这几日和儿子一起读《论语》,读到其中先进第十一中有一段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过也,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段话读完后,让我思考许久,在幼儿的教育上,家长时常会面临这样的抉择,是师于商还是师于师?最佳是中庸,但是尺度却很难把握。
先生说:“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我为他鼓掌说:“你真是一语中的。” 再看另一篇孔子面对不同弟子的同一问题,回答的答案却不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子曰:“闻斯行之!”当公叔华问孔子为什么对这两个人说不同的话时,孔子说:“求也退之,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简单地说,就是冉有做事总是萎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而子路勇猛过人,所以我让他收敛一点。
看到这一段,我想“零起点”实际是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面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不但要认真观察孩子,还要在教学中灵活地因材施教。
再读《论语》,反思教育,深感“零起点”的提出无论是否能够实现,但能够以此引发家长以及教师对教育的再思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我们的孩子“不及”时,请耐心等待他赶上来,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当我们的孩子“过度”时,请注意发展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更好地“横向”全面发展。
我非常喜欢《心平气和一年级》这本书,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如何在老师的指引下茁壮成长时,“零起点”就不应再是家长的焦虑与老师的困惑,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也无法做到让每个孩子都一样,那么,就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也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