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流通的时代,很幸运当我们想要了解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各种育儿书籍唾手可得。然而,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的不幸也从这里开始了,因为我们一不小心迷失在了育儿理念的森林里。
http://s2/mw690/a1bfb7b1hd1a7e90c9891&690
我们迷失,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在寻找什么?在寻找我们认可的能带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而且我们相信这种东西来自于父母。它表现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之中,它表现于父母的一举一动之中,它表现于父母所能提供的一切之中。不知何时我们开始注意自己对孩子讲话的内容、语气,尽量压制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的同时,还在担心自己曾经的一句“狠话”是否伤到孩子。时间久了,难免感到累,再久一点可能会真的火冒三丈,露出“羊皮外衣”下的
“狼家长”。因为当一个育儿书里讲的家长太难,太累!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是各位专家的育儿理念有偏差,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专家的育儿精髓吗?甚至有时,我们会懊恼自己,一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怎么就当不成一个好家长呢?如果我们是最好的家长,我们就应该完全尊重孩子的情绪与感受,怎么可以不理解TA?怎么可以对TA大吼?怎么可以打TA的屁股?
甚至也有另外极端的例子,有的家长尽力创造一个恰似育儿书里的家庭氛围,寻找如书里所描述的幼儿园与学校。但最终,当孩子离开这样的家庭氛围与学习环境时,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了。其他人似乎与TA不同类,游戏的规则与TA很不同,甚至有的小朋友碰了TA却故意不和TA说“对不起”,这是TA所不能接受的。
难道我们错了?我想如果重新再来一次,我们还会选择畅游在育儿理念的海洋里,因为这是在初为人母时一个很好的获得经验的途径。只是这一次我们会更加地跟随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会提醒我们什么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什么才是一个人成长最需要的。一个人成长最需要的不是某种理论,也不是为了某种理念而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是爱,真诚,陪伴与支持……。也许我们应该再去思考,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满足某个理念还是真的是对孩子有爱?我们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才给孩子更多的爱吗?我们是想做的比我们的父母还要好吗?我们是在培养一个我们认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孩子,还是真的关注到孩子TA就是这个样子呢?我们是在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应该如何如何的“好家长”,还是我们觉得我们做得还差不多呢?
当我们的小孩难过受伤时,我们是否陪伴TA一起度过?这在人生里看起来算不了什么的事,但我们知道孩子却认为那件事比天还大。是否有给予TA支持与鼓励,一起去面对呢?
以上这些也还是包含了许多我们的想像与猜测,若问孩子:“你希望我是什么样的?”TA会如何回答呢?答案也许和我们想的根本不同。更也许TA只是想知道真实的我们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出与我们匹配的“对战招数”
。因为,这些“对战招数”可能就是TA最早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我一直都在干什么,已经干了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