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菠萝漆的传承与发展-甘可为

(2012-07-27 12:08:47)
标签:

杂谈

      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徽州漆器曾有过辉煌的一页。而作为徽州漆器最具代表性的品类菠萝漆,经过宋代的辉煌、明清时的繁荣,到如今已到濒临失传的境地。其中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代社会工业化,数字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的手工艺已不再受重视,已被挤在消亡的边缘。研究和发掘、传承与发展这一已延续千百年的传统工艺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对传统技艺抢救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成为社会共识。
“徽州漆器”被国家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对徽州漆器的如此重视,使传统工艺得于复兴,乃是我们工艺美术界之大幸。本文就徽州漆器的历史与现状、菠萝漆的艺术特点与技法、徽州漆器的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以求正各位学界同仁。
 
 
一、徽州漆器的历史与现状
      徽州山区多漆树,盛产优质生漆,加之古徽州千百年来文风昌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明清两朝、徽商富甲天下,文化和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徽州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徽州漆器制造业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
      生活富裕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使用精美的漆器作为生活用具已成为当时的时尚,大到家俱屋宇,小到杯、盘、盒、匣、茶具香具、文房雅玩、无不以螺甸、雕漆、彩绘描金而为之。金银珠宝点缀其上、穷其奢糜,尽其富华,争相斗富。而士大夫阶层及文人雅士则需求更高雅的漆器艺术品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上述因素又对徽州漆器向更高的艺术方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大的有利徽州漆器发展的背景下,徽州漆器历代名师辈出,其中最著名、对漆器事业贡献最大的要数明代的黄成(黄成,号大成,新安平沙人,著有《髹漆录》),他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地叙述了有关髹漆的工艺技法。书分乾、坤两集,共18章,1 86条。围绕制造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来介绍。黄成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总结古今漆艺、传授髹漆技法。这部经典著作为继承和发扬我国髹漆工艺作出了卓著贡献。
      徽州早在唐代就以螺甸著名,明代技艺更为精巧。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  “近徽吴氏漆,绢胎鹿角灰磨者。螺甸用金银粒、杂蚌片花者,皆绝,古未有此。”这一方面是由唐宋徽墨崛起,制墨业中“雕样琢坯,划理识文,以及漱金,嵌珠,填彩,楷光,无一不与髹工相表里,即附所于墨之文玩,如墨匣、墨床……或髹或雕,或刷丝,或错彩,或施金,凡世守之业,新安人无不擅之。”明万历年所修纂的《歙志》对此也有记载:  “髹器则余氏,汪氏俱精,有退光罩漆,胎锡雕红,泥金螺甸诸种,上者欲追果园厂。”由此可见明代徽州漆器艺术水平已达相当的高度。
徽州漆器的制作工艺有镶嵌、刻漆、描金、彩描、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镶嵌以螺甸漆器著名,磨漆以菠萝漆和漆砂砚著名。彩绘以脱胎彩绘漆器著名。   
早在宋代,徽州的螺甸漆器就全国闻名,有‘‘宋制嵌之称。家在微州岩寺的漆器艺人赵千里,便是宋代螺甸漆器的创始人。菠萝漆工艺在南宋时曾作为贡品送到临安皇宫,是皇家使用和赐赏工程之物。
    综上所述,可见明代是徽州漆器的鼎盛时期。唐、宋的徽,州漆器未见实物,待考。清代以降,徽州漆器少见于文献资料。应属于衰退时期。民国至解放初期徽州漆器已奄奄一息,只有零星作坊式生产。新中国成立后,1 956年在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重视下,屯溪工艺厂老漆工甘金元等试制螺甸漆器成功,并选送了12件参加全省工艺品展览会。1958年生产漆器雕漆画60余件,由外交部门外销出口。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恢复久己失传的“漆砂砚”、  “菠萝漆”等。屯溪工艺厂的漆器产品大量出口,为创取外汇做出了很大贡献。1 996年老艺人俞金海离世,“漆砂砚”、“菠萝漆”再次失传。2002年笔者通过研究与实践,试制成功了“漆砂砚”与“菠萝漆”,并多有作品问世,因此,笔者也有幸成为“徽州漆器”传承人。
 
 
二、菠萝漆的技艺特点与艺术成就
      菠萝漆,或称犀皮漆,北方称虎皮漆或桦木漆。菠萝漆的纹理与剔犀纹理略有相似之处,红、黑、黄三色相叠。所以古人把菠萝漆叫犀皮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犀皮”、“剔犀”两种漆器都含有个“犀”字在内,而“犀”在此都表示红黑相问的漆线(剔过的漆层剖面显露出的红黑相间的纹理)。所不同的是菠萝漆显示的纹理是平面的,而剔犀显出的纹理是立面的。菠萝漆显示的纹理是曲线的、随机性的,而剔犀显示的红黑线是平行的、有规律的。
      明代黄成在他所著《髹饰录》中说:“犀皮,或作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文物参考资料》1 957年第七期载袁荃猷所写的《谈犀皮漆
器》一文说:  “犀皮漆器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的颜色的漆层构成,或作行云流水之文,或像松树杆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
非常美观。”笔者认为袁荃猷对菠萝漆的描叙是与传世实物相吻合的。古代和现代漆艺评论家对菠萝漆都作了不同的描叙,但有一个相同的观点就是菠萝漆的平面是光滑的,色彩
是灿烂华美的,有各种流动变异的纹理。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对菠萝漆艺术的探索和实践,对其制作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略有心得,愿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菠萝漆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最早在何时,待考。但最迟不会晚于三国时期。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出土的犀皮耳杯便是最好的说明,《耳杯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此耳杯红褐两色相间,有行云流水之肌理,虽刷漆遍数不多,但有高古豪放、雄浑奇崛之美。这耳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菠萝漆实物。还有,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有中国南宋菠萝漆盏托一件。菠萝漆盏托怀内髹朱,外饰犀皮,菠萝漆以红、黄、绿三色相互交织一起,相互重叠。
    任其变异的斑纹呈如意云纹状。口、足、羽沿施泥金。此盏托造型古朴大气、色泽华美高贵、极有皇家气派,是件十分难得传世菠萝漆精品,也是笔者迄今为止发现最精美的宋代菠萝漆作品。
    《髹饰录解说》作者王氏襄先生在其书中说:“犀皮漆似唐代已有,至宋而更为流行”。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也提到“清河湖下戚家犀皮铺与游家犀皮铺并列”。说明当时已有专做犀皮漆的作坊了。这件南宋菠萝漆盏托的出现也证明了《梦梁录》书中记载的文字的真实性。
    至于明、请两代菠萝漆作品实物在博物馆和美术出版物种都能看到,'在此不再叙。不难发现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总觉得明清两代所做的菠萝漆不够大气,无论在色彩的华美、肌理表现的技巧和艺术视觉的冲击力,以及造形艺术的高雅气质等方面,均未达到南宋盏托所表现的艺术高度。
    一个作品的优劣,除了要合理的装饰技法外,主要的还是要看作品的整体艺术气质。这种气质主要表现在:器型要古朴大方、庄重典雅,色彩要协调柔和、不刺眼,做工要精致、方圆有度、一丝不苟。除此之外,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技艺。还有,内在的功夫也很重要。虽然内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问题。一件真正好的作品可几百上千年不坏,完好如新,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注重内在质量。
     以笔者制作的一件菠萝漆盒的制作过程为例:①先按器的要求设计造型图稿、②选择优质木材做胎骨、③刷生漆找平底、④用面漆裱夏布、⑤刷生漆、⑥上生漆灰、⑦糙生漆、 ⑧上推光漆、⑨用稠漆打埝(凸起的点状)、⑩刷推光漆、黄漆、红漆需达十多遍、(11)打磨平滑、⑿抛光了手。
    以上各道工序看似简单。其实哪道工序马虎一点,那将会影晌整个作品质量,影晌使用寿命。比如上生漆灰就很重要。生漆灰要批十遍以上才能把器型做准。上灰、打磨、上灰、打磨,这是很枯燥的工作,也是漆器造型的关键。再如、打埝子。菠萝漆的纹理美观与否、艺术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埝子的形状及疏密关系。最后一道工序打磨抛光更是菠萝漆成败之关键。菠萝漆是靠磨出来的,打埝时凸起的点状周围由于多遍刷漆、红、黄、黑,或红、黄、绿。或其它色彩、凸起处被磨平后,周围会有许多不同颜色圈包围着,这种圈延伸后又成了另一种形状,又与其它纹理结合、相融。如此,便形成了千奇百态的肌理。这些肌理没磨到位,纹理显不出来,磨多了,花纹就没了。这需要漆艺工作者长期实践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抛光自不必说、更是作品的脸面。抛光要抛得光亮如镜,须发毕见。
     笔者曾为屯溪三百砚斋做了些菠萝漆砚盒。在《歙之国宝》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规砚楼上老林拿出他心仪的犀皮漆神品。打开朴素的蓝布盒,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只9寸的圆形漆盒。我惊呆了,漆盒周身散发出珠光宝气。熠熠生辉,黑、黄、绿各种绚丽的色彩交融一起,任其流动变异,漆的纹理幻化成瓷器窖变的效果,它具有那顶级珠宝器皿的华美高贵…”。
  
三、髓帐添器钓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艺术样式日新月异,各种流派的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突飞猛进。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工艺被这新潮的风暴吹的无影无踪,已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徽州漆器也是如此。再不及时抢救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可能,这决不是耸人听闻。老艺人已相继离世而去,人亡艺绝,而青年人又不愿干这又脏又累的工作。还有生漆使人皮肤过敏,漆疮更是令人奇痒无比,令人生畏,后继无人将会使传统工艺失传,令人堪忧。
     可喜的是“非遗“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其中也有漆器工艺专业,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人才,这是好事。但也发现不足之处,工艺美术院校的教材中对传统的、冷门的、快要失传的漆器的种类介绍较少,建议多些关注。当然,传承保护工作不能单靠政府某个部门来做,这是大家的事,是每个漆艺工作者更应关心的事。如每个漆艺工作者都能做好自己身边的事,为传承多尽一份力,这事就好办多了。
     徽州漆器是区域性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丢掉,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谁不珍惜,他就是败家子。菠萝漆是这批财富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我们不但要继承它、保护它,还要让它发扬光大,赋于古老的漆器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学习古人,超越古人,以作最好的漆器为己任
    宋代徽州菠萝漆就已作为供品为皇家御用,视为珍宝。明代嵌螺甸漆器更是精美绝伦,推漆、描金、脱胎彩绘、古代徽州漆艺大师们无所不能,这一切都让我着迷。从此立下宏愿,也要做出这样的漆器。以学习古人、超越古人,做最好的漆器为己任。
 
传承正统徽派漆艺文脉
    徽州漆器早在古代就天下文明、名师备出。明代新安人黄成撰写的漆工专著《髹饰录》,全面地叙述了有关髹漆技法,就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本人从事漆艺创作启发很大。我扎根于微派漆艺传统,在原料与工艺上恪守天然大漆制作古法原则,探寻以精、雅为风貌的徽派漆艺特色,探索继续深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将徽漆特色的菠萝漆、推光漆、漆砂砚及各类精细纹饰的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度。
 
重视时代性,坚持创新与精益求精的追求
     徽州这个古代艺术翠集的殿堂,向来都是一流艺师展示实力,争相竞技的圣地。手工艺术是精细的艺术,是太平盛世才能出现的东西。我创作的艺术标准是任何~道工序绝不存在任何误差,达到工艺无瑕疵,精益求精,能人所不能,创造了徽州漆艺技术层面的新高度。注重漆器语言原创性,使每件作品都具有新奇的创意。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徽州漆器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展。在本人的漆器作品中始终保持传统的中正、儒雅的气息,在作品创作的风格上崇尚宋元之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看似矛盾、形同水火,其实处理得当,便可相得益彰,但这需很高的艺术驾御能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方向,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徽漆精华——菠萝漆
     菠萝漆,又名犀皮漆,北方称虎皮漆,是徽州漆器最具代表性品类之一。据有关记载:南宋时徽州菠萝漆就作为贡品为皇宫所御用,视为珍宝。菠萝漆由于色彩灿烂华美,纹理富有变化,天然流动,非常美观,故深受世人喜爱。然而菠萝漆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历代漆器艺人密不外传。因此,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历代多次失传。纵观历史,菠萝漆发达于南宋,元代未见实物,明清昌盛,而清中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近200年问,几乎失传。1 983年屯溪漆器工艺厂老艺人俞金海试制成功菠萝漆,在全国引起轰动。俞老谢世后,技艺失传,以致中国漆艺协会副会长、漆艺专家乔十光先生在书中感叹地说“……屯溪的菠萝漆,如今已无人会做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漆艺专家王世襄先生也曾在他所著的《髹饰录解说》中感叹道:“犀皮漆如今北京已无人会做,只在烟袋杆上可看到,如此精美的漆器应发扬光大,望有心人留意。”
     鉴于菠萝漆制作工艺面临失传之境,本人心急如焚。心想如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那我们便是时代的罪人。恢复菠萝漆的制作技艺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本人攻克了重重难关于2003年成功恢复了菠萝漆制作工艺。通过不断地改进制作工艺,不但按传统技法制成了古色古香红黄黑三色相。
     叠的菠萝漆,还自创出了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绿金斑菠萝漆盒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歌中菠萝漆作品,为给这即将失传的徽州漆器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活活力,也为徽州漆器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博彩众长,自成一家完成全程个体创作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漆器已推出生活用品的主流,传统集团化生产的条件基本消失。而现代合理的形式是全程序工作完全由个体完成,二者又是很难的。本人学过绘画、会雕刻、会设计、懂木偶,以上各种技能恰恰是漆器创作的最基本条件,而能把这么多 技能集于一生的漆器艺人少之又少。本人集多种技能于一身,能把一件漆器作品从胎骨制作到纹样装饰,其中几十道复杂程序皆由一人亲手完成,这在业内是极少见的。
 
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再现徽漆辉煌
     注重内在品质,追求艺术的完美,这是漆艺创作的严格标准,也是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更是区分漆器艺术品与一般漆器产品的分界线。艺术品应该是无瑕的,完美的。所有鳞条必须曲直规距、方圆有度。合口处一定要严丝合缝,不充许有半丝误差。漆器打磨要平整,抛光要达到镜面效果,顺发毕见。本人做的漆品作品平滑如玉、光可鉴人,内外一样。这是古代漆器从未达到的艺术高度,可谓前无古人。其实我是用民间的力量去做宫庭造办处级的漆品作品,其毅力是可想而知的。一件作品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需耗时一年的时间,不惜工本只做世上最好的漆器是我追求的目标,在这坚定的信念支配下,自己忍受了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耐得住寂寞,不能有半点功利心和浮燥心,年复一年,Et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作,能忍他人所不能忍,为他人所不能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漆品作品。业内人士评价我的漆器内外能做得如此精致,前无古人。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先生看过我的菠萝漆作品后说:“以前在故宫看见过菠萝漆,据说此技艺已失传。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能做,真了不起,你的菠萝漆做得比故宫的好,在你作品上看到了古代徽州漆器的辉煌成就。”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黄山市副市长黄莜立的陪同下,观看我的漆器后大为赞赏“而可漆艺、工超乾隆”。
     2007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现代艺术部主任李卫先生慕名专程来我处征集拍品。2008年清华大学美院漆艺专家李砚祖教授带领十多名学者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调研小组成员前来我处考察,并进行长达一个多小时交流,详细地了解菠萝漆制作过程和徽州漆器现状,并进行录音录相,并把这些资料做为美院漆艺制作教材。他语重心长地说:  “想不到屯溪还保留这么精美的漆器工艺,而这种真正的传统工艺正是美院缺少的东西”。还对我说:“甘先生的漆艺完全达到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级水平,欢迎你参加第六届中国美术大师评选。”我作为一名徽州漆器传承人,诚惶诚恐,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沉重。但我有信心,从我做起,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大家一道,以我全部的知识和技艺,为祖国的漆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把这古老的漆器技艺传承下去。
 
 
 
    作者:甘而可,安徽黄山人,1955年出生國手级漆艺大师。甘氏崇尚宋元之美,并深層認知和继承國漆传统。其漆兿遵循纯在國漆传统法则,在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的理念下,颇耐寂烦,孜孜矻矻,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美仑美奂的國漆珍宝。难能可贵,國漆之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