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盟书神灵古代社会外交手段歃血为盟 |
分类: 历史 |
我们经常看到“歃血为盟”这个成语,它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是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有重大事件时,为了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举行一定的仪式,达成某种协议,对天地神灵作出信诺和保证,并申明如果违约将受到神灵的惩罚,这种礼仪制度主要靠神灵监督和盟誓双方的守信,神灵具有裁判的作用。在今天看来有些荒唐和不可思议,但在古代却是很流行的事情。 盟誓发生的时间很早,可能在夏朝以前就有了此类活动,到了春秋时期达到顶峰,当时,大到国际之间的争端,小至个人之间的纠纷,除用战争和外交手段外,无不采用盟誓来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即使战争和外交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双方也需要通过盟誓方式把它确定下来,可见当时盟誓在社会活动中多么地普遍和重要。 由于盟誓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程序也比较复杂,总括起来,大约有八项: |
一是把盟誓的内容按格式写在竹简或帛上,书写盟辞一般用毛笔,其颜色多为赤色。 二是在选好的土地上挖坑,盟书中的一份埋在地下,这需要选择好的地方,使盟书不遭到破坏。 三是根据盟誓者的贵贱,选择牛、猪、犬、鸡等动物作为牺牲品。 四是歃血,就是把所用的牺牲杀掉,主盟者先饮血,参盟者依次各饮一口,以此表示对神灵的诚信。 五是昭告神灵,盟誓的监督和裁判者是神灵,这就需要把盟辞大声宣读出来,告诉神灵。 六是放置盟书,盟辞宣读完毕后,把它放到坑中所杀的牺牲之上。 七是埋盟书,盟誓结束后,将盟书和杀牲一同埋于坑中。 八是将盟书藏于盟府,诸侯国之间的重要盟誓一般都有正副本,正本埋入地下,副本由司盟负责抄写数本,参盟者各有一本,回国后收藏于专门设立的盟府,作为存档,以备日后查询,至此盟誓仪式才算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