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6】如何活着才有意义?
(2013-05-16 08:25:50)
标签:
科学信仰历史生死文化复活文化 |
分类: 随笔 |
165 各门学科,各个理论,各种原则之间,相互争夺地盘,相互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科学与信仰各执一端,相互争夺,彼此排挤,互为张扬。 然而,无论哪一方独撑天下,都会给人类带着灾难性的后果,好就好在谁都不会永远独掌天下。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上帝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压迫着人类,后来,科学与宗教易位,科学、科学主义疯狂扩张,人们面临着压逸、无聊、机械。 在它们伸缩的范围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166 了解历史有什么用呢?历史留下多少有用的东西呢?了解某个思想家有什么用呢?了解无边无际的思想或者知识,有什么用呢? 因为“此刻”很不舒服,很不自然,所以急于寻找,急于发现,急于了解,但一切又都归于流动,归于从前。 167 有一种说法:上帝先造死,后造生。 死这一事实对人的影响巨大,对“死”理解、思索和感悟,给人引起的震荡与惊讶不浅。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死,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得不思考如何生以及生的态度。 死,引发了生的欲望和动力。因“死”而产生了医学、宗教、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神话、艺术,……,因“死”而延续了“生”。 因为“死”这一事实,人们创造了纷繁复杂的生死文化,人类的文化仍在不断地、永不停息地深入到“死”的深处,“死”的奥秘无穷——人在向死而生。 |
不讲死,焉能生? 死,让“活”人心惊胆颤,于是,人对人的情感更甚一层,人间的感情因“死”而丰富多彩。死者与生者之间不断进行着情感对话,生者身上遗传了、保留了死者的魂灵,死者复活于生者的身之上。 死者留下了他的精神,他的躯壳没了,他却没有“死”去,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世间,还不断地骚扰尘世,与活人争夺领域和空间,争夺思想阵地,而且相当激烈,与带有躯体的活人相比,不相上下,甚至更甚。 死,并不简单,谁说“人死如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