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5】让文章有“味”道
(2013-03-30 08:33:56)
标签:
词语写作表达形式读书语言 |
分类: 随笔 |
106
面对读者写作也是一种给予。能够给别人快乐、幸福和智慧,不是一种很高级的给予吗?面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话语,效果就很好。 写文章的时候,心里默想着一个说话的对象,觉得有很多话要说,联想也较为丰富,就像面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很多话不假思索就说出来了,不然,光是想看怎么写,连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在写的过程中,灵感就来了。 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形象的东西,把形象的东西动起来,就很有魅力。因为人都是活的,它需要动感的东西,五光十色的东西。 107
唯有借助形式,才能表现内容,表达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欲展露丰富的内心世界,必须求助于艺术手法,手法本身就是内容。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声响,不同的歌喉表白不同的情感。优美跳跃的文字本身就是作者内心的实际内容,真实感情的外露,苦涩的表现手法同样如此。 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是:文如其人。那么,诗人的处境则是:诗意地栖居。 这样,这们就懂得了震撼作品的真实含义,也同样懂得了如何构思和酝酿自己的作品。因为作者以作品的方式存在,作者就是作品。
108 写作就像说话,话好听不好听全凭说的,不在于内容本身,不同的人表达同一内容,给人的感觉并不一样。对同一个人来说,感觉舒服时,说的话就舒服些,否则的话,就觉得不好听。 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在于怎样使自己处于好的状态。
109 有一种人的文章,把专家、大师都请到他的篇幅里,替他辩护、呐喊,以助阵势。似有权威相佐,便可以理直气壮,盛气凌人。 110
史实的滥用,运用狭隘观念对史实的分析,使一些作品误人非浅。 具有灵性的书不多,开发我们智力、潜力的书不多。使我们更加充实、优雅、大度、开阔的书不多。激发我们灵感的书不多。 很多书是没有用的,假如读上去感觉压逸、痛苦、枯燥、乏味、无力的话。 读再多的书,若没有达到境界的提高和心灵的愉快、实际处境的改善,那有什么用呢? 假如我们读书没有给我们带来轻松和自由,反而愈加沉重,那就要质疑读书的理由。 111
为论述一个问题,却掺杂着无数的引用。 写了一篇文章最终发现只相当于一句话的功用。 相比而言,格言式的哲学家表达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啊! 112 有些人的文章读起来很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人,很有情趣,而非一个固定表情。文章要有自己的“意”,但只有“意”,没有“味”,决不是好文章。“味”是各种佐料的结合。 文章需要自然,做作的文章不好看。所谓自然,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不吐不为快,不是强迫写的。 113 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的,很多词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不同的学科中,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含义,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一个词,除其基本意思外,还有比喻义、引申义。词义的丰富、变化,意味着使用它的人的丰富和变化,意味着思维、研究领域学科的日益丰富和变化。 人的任何感情、思绪,借助词汇得以表达,人还借助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表达感情,不同研究领域使词语的引申义得以伸展、丰富。 丰富的词汇能激发感情、激活思维。人受他掌握词汇的影响、左右、控制、束缚。 |
114 语言是文字、声音和符号,语言暗示着“存在”。 语言是工具、媒介和桥梁,语言使人得以联结。 人操纵语言,语言也操纵人。语言是武断的,语言是固执的,语言表达思想,表达心理,表达一个人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