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夺情观念心动力量能量 |
分类: 历史 |
明朝以孝治天下,为官者父母死丧,要弃官回家,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再继续任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夺情”,即不必弃官,继续任职。 万历五年(1577年)秋天,张居正任首辅(相当于宰相)时,父亲死丧,当时万历皇帝的年龄尚小(大概15岁左右),非常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万历新政。 面临着守丧和“夺情”的困境,万历皇帝要求张居正“夺情”,有些人出于政治原因,鼓动起知识分子,反对张居正“夺情”, 引起来一场不小的风波。 在当时,张居正的威望很高,别的官员无法企及,如果回家守丧,刚刚开始的万历新政可能就会搁置下来。如果不回家守丧,则有可能被人指责为贪图权位和不孝。 |
对于新政中的利益受损者,非常希望张居正回家守孝,不再主政,以便从中作梗,扰乱新政,万历皇帝似乎也猜测出了这帮人的意思,坚决留住张居正,不让他回家守丧。 为了表明自己的守孝决心,张居正连续上奏,请求回家守丧三年,万历皇帝以前朝“夺情”先例为由,要求张居正不必回家守丧,可以在职居丧。 张居正连续上奏三次,皇帝都未批准,还说这是太后的懿旨,这些奏折以及皇帝的奏批,大小官员们都是要看的,张居正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让官员们知道,自己的留任是皇帝的意思,而不是我张居正故意要留。 但是此举并未阻止一些官员的反对,他们怀疑张居正留任不是皇帝的本意,而是由于张居正贪恋权位,更是用不孝之罪迫使张居正赶紧走人。 礼部尚书张瀚率领着一大批官员,到内阁首辅府,奉劝张居正离开职位,回家守丧,以尽孝道。 这个张瀚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连他都对张居正留任不满,看来张居正的请辞之举,并未赢得人心。 不过张瀚的行为,立即遭到一些官员的参奏,参奏者并不提张居正的名字,也不提张瀚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只是以其他小事参奏张瀚下台。 这一参奏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招来更大的愤怒,反对派们直接参奏张居正本人,有的说得比较缓和,认为张居正在父丧期间,心情也不会太好,处理政事难免疏忽,对国家也是不利的,还不如回家一段时间。 有些就比较激烈了,说张居正不顾父母养育之恩,贪图权势、名利,还请皇帝不要受其蒙蔽,让张居正回家,闭门思过,这样才能够让天下人心安。 万历皇帝听到这些,大怒,说他们欺负自己年幼无知,胆敢藐视自己的决定,其实是想赶走辅佐自己的忠臣,使朕孤立起来,居心何在? 接着,这些参奏官员被重重杖打,有的被贬为庶民,有的被充军。 万历借这次事件,提高了自己的权威,再也没有人敢参奏张居正了。 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强硬态度,对付那帮大臣的困难会更大,不过张居正自己也明白,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只是得罪了部分权贵,而这次强行“夺情”事件,则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更大的麻烦可能还在后头。 事实正是这样的,更多的官员对张居正的不满越来越大,朝野对他的报复迟早会到来的,在他死后,果然被抄家,自己也被鞭尸。 改革就要牺牲,张居正的下场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作用下的结果,思想观念可以左右人们的行动,可以被利用,可以引起不同群体的斗争。 人们之间常因意见不合产生分歧,甚至相互攻击。历史上,仅仅是因为不同群体的想法不同,就制造了许多战争。 “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只要观念动了,接下来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运动。 观念也是一股力量,当力量汇集的时候,就能产生能量,能量可以被利用,可以被引导,当观念被控制的时候,就等于控制了一股能量。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