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国风·王风]扬之水
(2014-06-20 15:58:39)
标签:
情感文化健康 |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翻译:
河中之水缓缓流,成捆荆条冲不走。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和我驻守申国。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才能回故里!
河中之水缓缓流,成捆柴禾冲不走。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和我驻守甫国。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才能回故里! 河中之水缓缓流,成捆柳枝冲不走。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和我驻守许国。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才能回故里!
注: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蒲:蒲柳。
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和思家情怀,是当然会有的。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诗词中。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着读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
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是不必说的了。
故事:
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迁都到了洛邑;也带去了大量的周民。许阳带着他的家人也一路跟着去了洛邑;最先离开他们的,是许阳的母亲,过黄河时老人为照料小孙子,不小心失足落入了水中,没有翻一个浪头起来,甚至是没有起一个沫来,就不见了踪影。洛邑是有土地的,但战乱使人们扔下了土地,许阳他们去了后,又得重新开垦,他的大哥和老父亲就是在开垦土地时离去的,父亲走的那天太阳很大,他说是要在树阴下歇息一会,睡着后
就再没有醒来;大哥是看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很少,记起了在丰镐的地中还有可能成熟了的黍,急急忙忙的跑了回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第一季庄稼即将成熟之时,许阳的小儿子死在了他妻子的怀里。很多的人死了,可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收成的季节,宫里的平王,也出来参加了抢收,在收割时,平王看见了许阳。人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点很久不见的笑脸。许阳一家渡过此劫的有:妻琬儿、小女五岁的谷和他的两个弟弟。有了吃食,又盖起了几间茅屋,生活稳定了一点,一家人还在继续为下一个收成努力。这时,平王招见
了许阳。许阳在丰镐时本就是一个小吏,识得文,认得字,颇通音律,王室祭祀时他常参加的,并且还负责整个的编钟敲击。而此刻的平王招见,却并不是让他去编排音乐,而是让他去带兵。平王让许阳把家搬进了洛邑,安在了一个小院中,全家人本很是高兴的;可高兴没几天,许阳就接到了带兵出发的命令。申侯联络犬戎杀掉了幽王,又把平王迁到了洛邑,引起了各诸侯王的不满;楚王就放出话来,说是要清除申侯为周室报仇,申侯就把警戒楚国的任务交给了平王周室一族。许阳他们就是去申楚境上戎边守卫的。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许阳也没有回过洛邑,也没有见过琬儿、谷儿和他的两个弟弟,带信来只说是她们都很好的。更让许阳们想不通的是,申侯杀了幽王,在他们的心中,不论怎么说都是乱臣贼子,可现在他们却在为那乱臣贼子站岗放哨。看着申楚界上的宽阔水面,夕阳在上面点缀出道道金光,一种思念的情怀就涌入许阳们的心上。
扬 之 水 --- 洋 之 水,海洋里海水面积比陆地还大,足以把整个陆地吞噬掉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世沧桑,有分有合;岁月长河,潮起潮落。人忧日落慢,心急马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