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016-03-28 10:21:44)分类: 教育随笔 |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教学时我力求围绕新教材将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和学生思维特征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具体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任意分6根小棒,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这样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又如在理解平均分时,我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帮老师分东西,怎样才公平。公平一词一出现,学生立刻就七嘴八舌的叫起来“一样多”。这一小情节的创设,让学生自然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也揭示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再进一步体会并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时,我又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因为他们时间了,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