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教下乡证明材料

(2020-12-21 14:19:12)
分类: 示范引领

 

岳西县“国培计划(2019)”

——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送教下乡培训第二环节

 

 

学 员 单 位 莲云长畈小学

学 员 姓 名    姜瑛    

 

岳西县“国培计划”执行办公室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学 员 须 知

一、送教主题:构建优质课堂,发展核心素养。

二、目标任务:同课异构,对标示范,精准诊断,递进共进。

三、活动流程:

时间

 

责任人

学时

第一天

 

下午

筹备场地、餐饮等会务

活动安排

基地校长

 

通知联络学员  

电话记录

班主任

 

安排所有学员同课异构分头备课

个性化教案

送教教师

4

 

第二天

 

 

上午

800学员集中

签到表

基地学校

 

第一节:组班,公开课教师说课

说课稿、照片

上课教师

1

第二节:观摩教学

视频、听课表

全体学员

1

第三、四节:诊断,议课

记录、影像

班主任

2

 

下午

第一节:示范课教师说课

说课稿、照片

送教教师

1

第二节:观摩教学

视频、听课表

全体学员

1

第三、四节:议课,修改意见

记录、影像

班主任

2

第三天

 

上午

梳理经验,同学科跨片区分享

QQ,微信

送教教师

4

按照培训主题要求重构教学设计

创新性教案

全体学员

与学员保持联系,释疑解难,

督促进度

QQ,微信

班主任

送教教师

 

四、活动要求:

1.学员要服从安排,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学员确实无法参训须替换学员,中心学校通过“岳西县继续教育QQ群”上报。

2.每位学员围绕同课异构的课题,活动前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活动中对照示范课反思、研讨,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优化。

5.全体与会人员要遵守培训纪律,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6.集中活动一天, 承办学校按30元/人的标准安排中餐;交通费、住宿费回原单位报销。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初稿)

说明:1.围绕送教团队确定的课题,提前一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教师核心素养课。

24 月迹(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重点)
4.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是每个人的”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
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导入课题:
1.
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板书课题:24.月迹  学生齐读课题。)
2.
问题激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发挥想象说说孩子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3.
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入学以来,我们学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在课外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累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下面请同学们搜索记忆,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诗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生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师评议并总结)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他们借月亮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月亮已不是原来的月亮,它是成人眼中的月亮,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展示给大家的却是小孩子眼中的月亮,那么,在小孩子眼中“月亮是个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贾平凹先生的笔触去学习他的散文《月迹》。
二、初读感知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4.
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中秋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埋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子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3)快速浏览课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读课文、圈画重点知识。
师生交流: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三、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童的童真、童心、童趣。
四、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基础训练》本课的习题。)

 

 

听 课 记 录(1

 五河辅导 学校                2019  1115 

授课教师

许娟

科别

语文

班级

501

课题

24.月迹

教学过程记录

一、 新课导入
询问学生昨晚睡得怎么样(以及昨晚有什么特别?(引出月亮圆、亮)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学生诵读,回答此问题)接着呈现一些叠词:玉玉的、淡淡的、痒痒的。
让学生列举出-些叠词:洗澡澡的、吃饭饭、洗手手等等。

二、 教学过程
通过对叠词的一些了解然后找出修饰月亮的叠词,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以及对叠词的涌读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月亮出现时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侧重观察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说明:1.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架表,请结合具体课例开展课堂观察,进行有效评价。

2可围绕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观课,重点针对一个或二个要素进行评课议课。

核心素养

的要素要点

示范引领的表现

诊断建议

理性思维

 

用于探索

让学生列举出母亲对自己孩儿所讲述的一些叠词。

学生讲述一些叠词如:洗澡澡,吃饭饭。

教师指出上学时是错误的

大方、自然,能恰当运用语速

讲解课文时,语速时快时慢,
感情丰富之处语速较慢,
让学生仔细体会当时的赏月之情。

可适当地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舞。

 

听 课 记 录(2

 五河辅导学校                  2019 11   15 

授课教师

闻静

科别

语文

班级

502

课题

18慈母情深

教学过程记录

.新课导入
通过一首现代诗赞美母亲来引出课题《慈母情深》
学习提示1)浏览课文圈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及母亲工作
环境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亲的深情。

(2) 组内朗读,交流
找部分学生呈说组内朗读,交流结果。

二.  教学过程
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及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一一进行讲解并找出部分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分角色进行扮演“我”“母亲”。

仔细品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深情:

1. 从母亲工作辛苦体会母亲的深情;
2
从家境贫寒与母亲为我买书体会母亲的深情;

2. 从母亲为我爱看书而兴奋体会母亲的深情;
再读课文,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让情。

走近作者:梁晓声
家庭作业:写出三句话:妈妈,我想对您说

 

 

 

 

侧重观察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说明:1.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架表,请结合具体课例开展课堂观察,进行有效评价。

2可围绕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观课,重点针对一个或二个要素进行评课议课。

核心素养

的要素要点

示范引领的表现

诊断建议

理性思维

 

用于探索

询问学生为什么母亲要大声问你来干什么”,引导学生理性回答:是因为七八十后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如果不大声作者会听不见,突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让学生想象母亲工作的环境以及母亲的形象。

大方、自然、亲切、饱满,能灵活恰当运用语速、语调、手势与眼神

教师授课始终面带微笑,有感情地朗读和讲解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及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

授课时教师的声音可以再宏亮一点。

听 课 记 录(3

 五河辅导学校                  2019 11   15 

授课教师

刘小敏

科别

语文

班级

501

课题

18慈母情深

教学过程记录

一. 新课导入

1. 全体学生齐读《游子吟》
2.
齐读标读《慈母情深》,提问:读完标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3.走近作者:梁晓声
4.
讲授生字(学生生字已学习,相当于复习)

二、教学过程

1.完成读书任务单;
2.1
元五角=? 要到钱后、作者鼻子一酸;(为什么?)
从文中找出来,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并找学生回答。
3.
让学生找出鼻子一酸的原因,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回归整体,读懂母爱

1.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呢:是什么?(爱、心血)
这是怎样的爱?这天私、伟大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倾讲体会,赞美母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今天回到家请大胆地向妈妈表达出我们共用的心声:妈妈,我爱你!

 

 

 

侧重观察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说明:1.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架表,请结合具体课例开展课堂观察,进行有效评价。

2可围绕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观课,重点针对一个或二个要素进行评课议课。

核心素养

的要素要点

示范引领的表现

诊断建议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用于探索

乐善乐学

勤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一元五角=?

一元五角在那个年代是多少钱?是什么概念。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元五角的概念。

教师形象大方、自然、亲切、饱满,教学思路清晰

抓住课文的主线:作者需要一本书《青年近卫军》。

教师能很好、灵活恰当运用语速、语调,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

 

评 课 议 课 记 录

时间

2019.11.15

主持人

刘小敏

地点

五河辅导小学

主讲人

刘小敏

 

 

 

 

 

 

 

 

许娟:优点:语调自然,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
大方、自然、亲切,能灵活恰当运用语速、语调。

缺点:学生读课文读错字时,可以把纠错放在结束后
课堂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加紧凑一点。

闻静:优点:教态自然亲切,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出,文章能够让
学生更好地融入文章学习当中,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

刘小敏:优点:一节课听下来就能看出刘老师的课堂驾驶能力非常强、而且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读课文拖声的坏毛病(很多同学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声音洪亮,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报性。



           

 

 

9

 

 

 

 

 

 

 

1. 刘小敏老师、王校长、进修学校程主任发表讲话。

2. 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评课、议课。
五河辅导小学老师代表进行评课议课,许老师对自己的《月迹》进行说课.闻静老师对自已上的公开课《慈母情深》进行说课,刘小敏老师对示范津《慈母情深》进行说课。
3.6
个小组每组派一各代表分别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不同角度对三位老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4.本小组要从科学精神、形象风度两个方面对三位老师的授课进行评课.
科学精神:在三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勇于探索,积报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形象风度方面:三位老师教态十分大方,能灵活运用肢体语言,三位老师在泛读时都饱含激情,声情并茂.让学生在强烈的语境中理解文章内容。三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以关切的眼神激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听课活动,既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一个好老师不是说满腹经沦,不是说绝顶聪明,不是说解题能手,而是要会教.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吸取老师们的好做法.及时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要担给学生-杯水,我们必须要有一桶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还应及时并认真地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教学反思要结合本课学生课堂反应来进行。反思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优化稿)

说明:1.结合现场观课议课的体会,反思优化化自己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要有改进,有创新,体现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准备下一环节交流。

24 月迹(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重点)
4.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是每个人的”的深刻含义。
4.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
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导入课题:
1.
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板书课题:24.月迹  学生齐读课题。)
2.
问题激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发挥想象说说孩子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3.
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入学以来,我们学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在课外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累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下面请同学们搜索记忆,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诗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生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师评议并总结)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他们借月亮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月亮已不是原来的月亮,它是成人眼中的月亮,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展示给大家的却是小孩子眼中的月亮,那么,在小孩子眼中“月亮是个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贾平凹先生的笔触去学习他的散文《月迹》。
4.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二、初读感知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4.
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中秋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埋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子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3)快速浏览课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读课文、圈画重点知识。
师生交流: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童的童真、童心、童趣。
五、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基础训练》本课的习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