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57中山寺登山

标签:
北白岱中山寺明清碑刻皇姑坨与大齐尖白云坨与白带山大峪沟与云居寺 |
分类: 房山篇 |
中山寺重建后,去过两次。试图登山,因正在修道而放弃。
比前文《房山155》,修复后的寺门,显的小了,少了份探幽的野趣。

这才是正面。双钩线篆额“中山禅寺新修之记”。
是块残碑,大概少了下部1/3内容。现存碑文:
“中山禅寺新修之记
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
佛之道,本之以圆照,而施之以慈慧……
郡故范阳县也。其西北乡地大而亢爽……
上,遂与法徒益同及二三戒德、乡之善……
文敬等谋建中山道院(辽金?),凡历三祀(年,辽金用),而后……
月滋久,黝垩朽墁,荐致摧毁,像设不备……
(某太监)通过其地,顾之恻然,乃相与捐己帑,即其……
诸佛,若伽蓝祖师之祠,与夫禅堂方(丈)……
备复,易其额曰中山禅寺。经始于宣德(1426—1435)……
年四月十五日,丹青交映,金碧辉焕……
请文刻石,以彰悠久。夫性本空无……
非即相以求心,心从何显?今兹庄严……
惟二君(太监)发欢喜心,成广大功者,实……
求心,睹境而生悟。吾见……
……岂浅也哉?刻诸贞石……
存文推测:
1、这是块明碑,时间为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之间,比北白岱慧化寺重建时间略早。
2、道院、三祀,当为辽金习惯用语,故中山寺始建于辽金,不到唐代。
3、经过元代明初,中山寺“黝垩朽墁,荐致摧毁,像设不备”。
前文《房山155》记过的“齐出手眼”碑。
所存碑文侵蚀较重,一堆姓名,可见是座功德碑。上部一排“和尚”,寺名不清。奇特的是,一个寺庙有那么多的僧职:“后堂、堂主、都监、维那、库司、知殿、知藏、殿主、香灯、茶头、钟头、柴头、园头、菜头、碗头、水头、火头、饭头、知随……”。

碑题磨损难辨,上部文字缺损多。可辨文字,当属教义类。
这是一块断碑,但断在碑座位置,所存碑文完整。中下一句:“浩浩而谈,文殊为之赞叹,方见老维摩”。
放倒可见碑额“辐辏”,存文不能成句。
回望寺门。修复后显小,本该不大。
前文抄录《白带山志》:“中山寺,又曰中峪寺,(云居)寺西南五里,康熙中重建”。“其后西峪(现云居寺)代兴,而中峪、东峪并焉。东峪碑云:中峪遗址尚存,丰碑宛在,阇黎檀越必有起而重构者矣。今(民国)栋宇益废,碑碣断缺,僧伽铭记,泯焉无征”。

台侧摆放几个挖出的石件,应是曾经护墙的压顶石。
现在的寺庙注重享受了,大棚遮阳避风挡雨,也挡住了大殿的庄严。
按理,北侧坡地也应有寺庙建筑,湮没了。
撩开大袍,可见明代观音像胸前繁复的璎珞。
大地在南侧铺展开去,山河壮丽。
初看此山有四峰组成:东峰、主峰、中峰。
自北向南:北白岱,能看见村东老槐树,辨不出慧化寺位置。南白岱与西白岱相连,与北白岱之间农田里,能辨出一块黄廷桂墓碑。
这里看不见皇姑坨的唐代造像位置,明代林泉寺碑就在西侧山坳下方。
山下有南、北、西白岱(带),这山应该就是白带山了。然而当地并没有白带山的叫法,北白岱称北山,大峪沟称东山,最高峰称大齐尖。现在习惯将东侧的石经山称白带山,或小西天。
看明白了整山地形,东北最高,是大齐尖,有间小屋。东峰是断崖,中峰是条主脊。
白云坨海拔过千,是这一带主要地标,信号塔可见。
看不见高庄的玉皇塔和白玉塘。见《房山26》。
张坊镇没有高楼,隔河是涞水的落宝滩、满金峪两村。
隔大峪沟,是猪毛山、鳌水尖。上文从南各港下来。
前面低洼处,登顶第2条山道。
不想,东侧是陡直的断崖。伫立崖边,判断着方位,云居寺在东北山脚、那么一点儿。
白云坨、佛髻峰见《房山91》。

云居寺盆地。
东北侧的云居寺,只能看见南塔。对面柏树林,存有许多清代和尚碑,记载云居寺清代历史信息。
12:40,小屋后便是大齐尖最高处,废弃天线,海拔约540米。
不想,北瞰水头沟,是个挺大的开阔洼地。
石经山,隐约可辨金仙公主塔,最高的晒经台修了栈道。
登大齐尖,想白带山与白云坨的关系。包括鳌头寨,又成般洲山。前文《房山138神秘的北寨沟》《房山140北寨沟辽碑》,总感觉地名有互变的可能。
中山寺登山,西上东下,3个多小时。山并不高,视野开阔,这是临近平原的好处。
前一篇:房山156大峪沟登鳌水尖
后一篇:房山158化唐沟与三条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