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26大石窝南泉河与汉白玉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房山篇 |
汉白玉公园的“文化艺术宫”。
上文提到,西甘池慧聚寺明碑有:“寓独树石厂都司军掾”、“慧聚禅寺所隶顺天府涿州房山县独树里”、 “石局把总”等字样, 明代汉白玉开采已为官办,专设官员管理。独树,现村名,位于大石窝南泉河东北侧。
大石窝,以汉白玉成名。石材的开采、雕刻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自隋末云居寺刻经开始,历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皇家修建宫廷、园林、陵墓等工程。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调来大批石匠艺人达上万人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落。艺人们以石为业为生,通创造出一套石作工艺,形成独特文化区域。现在更是石场、厂林立,富于一方。
1、南泉河
沿房易路西出长沟,河边一座手锤錾子组成汉白玉雕像,表示进入石窝地界。
对应甘池的北泉河,小河叫南泉河,古称独树水,发源于云居寺的水头村。但主要水源来自汉白玉采石场一代的众多泉眼。
沿河东岸北行。河上横跨“三八☆大渠石拱渡槽”是公社时期水利工程的残段。
2、独树与岩上磨碑寺
岩上村西北侧有一破败房屋,是磨碑寺。因石窝采下的汉白玉“荒料”在此地加工磨制成碑形而得名。
资料:磨碑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现仅存前殿,名为佛殿,面阔三间14.4米,进深两间10米,棋盘心顶硬山调大脊,梁架采用粗大笔直的楠木料,三架梁有驼峰,旋子彩画;目前佛殿已经摇摇欲坠,房顶塌陷。
屋顶通天。可屋架不可小视,资料称“梁架采用粗大笔直的楠木料”。
3、高庄泉水
岩上村沿河西去,到南北主路。这里河道变窄。路西一片稻田,泉眼分布在田中。
沿路北上,高庄村东南口。
大石窝的汉白玉不是产自石窝村,而是高庄西侧。按矿脉,村下也是。
沿村南街西行,中西部南侧有一泉眼(村民称村南还有泉眼5、6处)。
该泉为方池,村建砖墙围护。不像甘池村开放使用。
4、汉白玉石场
沿村主路北拐西去,找汉白玉采石场。
村西端的采石场。
近期照片,水淹已成湖泊。
5、玉皇塔
采石场北小山上有玉皇塔。辽代,因塔内原供有玉皇大帝像而得名。
塔东侧。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5米,须弥座。
塔坐落在山尖汉白玉矿层上。汉白玉成层分布,四周的汉白玉层已经采完。
南侧。汉白玉孤尖衬得塔更为挺立,别有韵味。
塔顶八角攒尖塔刹,八条脊由封顶铁球伸向八方,尽头垂兽套兽。
塔身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
塔内已无玉皇大帝像。向下有盗挖痕迹。
东西北面设砖雕假门,其余四面设砖雕假窗。
6、汉白玉公园铜钟
汉白玉公园,近几年镇政府发动各村合建,挺有特色,免费。
亭内明代铜钟,原为石窝村关帝庙悬钟。高 1.7米,径1.3米,龙钮,钟身铸几何纹、回纹等纹饰。
下部磨损不全。上部有文字较完整。
铸钟捐资人姓名,有“锦衣卫指挥使马山”。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还有“提督司设监掌印太监马永成”、“左右监丞”、“奉御”、“长随内使”等。可见明代畸形政治体制。
明宦官机构庞大。有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总称。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设掌印太监一员。明武宗时,有八个太监影响最大,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称“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