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54下寺唐塔千年前的古希腊纹饰

标签:
张坊下寺村唐代密檐石塔古希腊纹饰寺庙遗址石堂及题刻 |
分类: 房山篇 |

整个山谷一棵树都没有,如此荒芜。唐代在这里建寺,那时是茂密的森林?
看清唐塔样子,与石经山的金仙公主塔很像,但坐于岩顶,比金仙公主塔更有气势。
回望来路,雾霾逆光,不甚清晰。
2013年时,山里还可养羊,沟坡的荒草不高,地表基本裸露。
这是座方形七层密檐石塔,与云居寺、石经山的唐塔造型一致,都是由产自大石窝的汉白玉石板拼接而成。因为坐落在块石垒成的基座上,显得更高些。
云居寺密檐塔也曾是七层,现在剩下六层。石经山的金仙公主塔(开元九年,721年)还是七层檐,但基座矮些。
一至五层塔檐及檐间立板为原件,逐层内收,沉淀着岁月的土黄。
唐塔南侧开设券门,基座底部石块有人动过。块石基座是原有、还是后期增高?地宫设在基座内、还是在原石凿坑?
特别是尖拱门楣的优美曲线,保存着明显的古希腊特征,与现代欧式图案几乎一样。
此外,只有这座塔刻有门额花束。花束与楣角一致,但方向朝上,两侧有对称的卷叶图案簇拥。
下面就简单了:两侧各雕一力士、方形门洞。
四周观望。西侧山梁有个鞍口,对面是一渡的车门峪,正对上文的沈家庵村。
遗址面积不大,早成了羊圈,只有零星砖块。
唐塔虽小,气势不凡。
沿大致水平的小道绕探西侧两洞。一路没有新的发现。
下到沟中,发现一只死去的猫头鹰。翼展80厘米,头尾40厘米。
猫头鹰耳孔这么大,白色是眼窝后骨。
在《北京的古塔》一书中找到下寺塔的资料。
书中有原背板的里侧照片:“浮雕着一组佛像及胁侍像。中间的佛像神态安详呈坐姿,端坐在一个莲花台座上,佛像左手平放在左腿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状,这种姿势被佛教称之为说法印。两旁各浮雕有一尊胁侍像,他们面朝佛像,手持彩带,呈舞姿状。佛像及胁侍像头部后面均有尖圆形背光(应是头光)衬托”。也许书中照片印反了,佛的手印不对。现在连原背板也没了。
东侧鳌水尖,将下寺北沟与大峪沟分隔开来。
之前,从大峪沟登上鳌水尖,俯瞰唐塔。
方石后,是个处凹进崖缺,有80公分左右宽的崖台可过去。
《房山县志》中没有这座唐塔的记载,更别说石堂了。上寺在清代就已经荒废了?
石堂、栈道、小桥、题刻,应该曾经是上寺一处别致的景观。
不懂书法,“如来愁”、“上天桥”、“仙仁飞”的书写符合哪个时代特征?看风化程度,应远晚于唐代。
三个题刻明显带有道教色彩,石堂栈道是元明两代所建?
前一篇:房周153韩世琦墓与三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