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大“千山共色”3

标签:
粟特文摩尼教写卷和田早期织物龟兹石窟壁画西周箜篌萨珊玻璃与银币 |
分类: 收藏 |
墙上张挂着几处佛教遗址照片。可查:

柏孜克里克石窟,维语“山腰”,位于吐鲁番东北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约一公里的断崖上,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
瞿室棱伽山石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过。瞿室棱伽,梵语“牛角”。可能是现在和田市南部的库玛尔山,有两层16座石窟。
苏巴什佛寺,前文《2018再驾新疆11》记过,在库车县北,就是唐玄奘留住两个月的昭怙厘。
米兰佛塔,位于若羌县城东80里、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历史上溯汉晋,延及唐代吐蕃。
吐峪沟石窟,提的较多,吐鲁番鄯善县,始于两晋、前凉,延至唐代。
尼雅佛寺庙,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河下游,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斯坦因首次发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地。
克孜尔石窟,拜城县,见《2018再驾新疆10》。

七个星佛寺,焉耆县与库尔勒之间,历史自晋至宋。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出土地。民国期间,各国探险家纷拥而至。
焉耆佛寺雕塑,七个星佛寺,北朝,木木美术馆收藏。
千佛千眼壁画残片,和田地区,唐代,木木美术馆收藏。
克孜尔石窟Viduska像及原框,北朝壁画,木木美术馆收藏。
木框为德国探险队专门特殊定做保存壁画Viduska像的原框。题记内容为:第四次克孜尔科考,倒数第二个发现的洞窟(比对格伦威德尔绘制的克孜尔地图应为176窟)。但是经过龟兹研究院的对比,这应为德方误读。应是在小山谷中第八号。原装框上部有一模糊标签依稀可见“敦煌”二字,是前日本藏家以为这件壁画来自敦煌所误贴的。


壁画简介:人物头生五髻,瞠目怒眉,唇色深重,耳饰硕大。此五髻形象一般在画面中处于与其他人物相比较低位置,对其身躯的描绘也较为矮小。学界多认为此图像为Vidusaka(宫廷丑角)。
粟特文摩尼教写卷,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唐代,吐鲁番博物馆收藏。
简介:就是一封书信,却反映了摩尼教的习俗。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65窟出土过三件粟特文摩尼教文书,此为其一。这件文书用九张纸拼接而成,残存135行文字,是一位名叫夏夫鲁亚尔·扎达古的拂多诞,写给名叫马尔·阿鲁亚曼·普夫耳的慕阇的信件。慕阇、拂多诞是摩尼教教职。书信上钤朱色印鉴,是地区教团首领拂多诞致东方教区首领慕阇的问候信。在书信和书籍中加入精美插画,是摩尼教的一个特点。
在蒙古草原时期,回鹘人起初信奉的是西伯利亚古老而流行的萨满教。据《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762年牟羽可汗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从洛阳带回睿息等四位摩尼教教职人员,并改宗摩尼教。回鹘西迁后,吐鲁番一度是东方摩尼教教团活动中心。


《高昌昭武九姓胡人曹莫门阤等名籍》,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31号墓出土,唐代,新疆博物馆收藏。
简介:康、安、何、曹等都是中亚粟特人。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称昭武九姓、九姓胡,主要聚居在今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主要包括康、安、曹、石、史、米、何等国,而以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为中心。
红地晕繝缂花靴,民丰县尼雅墓地出土,东汉,新疆博物馆收藏。
蜡染蓝地白色希腊神话棉布,尼雅墓地出土,东汉,新疆博物馆收藏。
简介超乎想象:
“此织物采用平纹织法。使用防染法,先在布坯上用防染剂绘出纹样,待干后染成蓝色,再用搓洗去防染剂,形成蓝底白色纹样”。
中部图案现仅存一只人脚和一只狮爪、一段狮尾。所表现的题材为古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Hercules)十二神迹之一殛杀涅墨亚巨狮的故事。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常见、最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虽然图案残存不多,但可以看出整个构图与罗马时期雕塑家复制的一件雕塑如出一辙。
左下角方框内是一位半身裸体女像,盘卷发型,头后有背光,颈戴项链,手持丰饶角(Cornucopia),内中所盛为鲜花、果实与小麦。
人首马身纹缂毛挂毯,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汉代,新疆博物馆收藏。
简介再次大开眼界:
“这件挂毯采用平纹为基础组织的‘通经断线’法织制,纬线组织点显花,经线由以‘Z’向加拈的两股原色毛纱,作‘S’向拈合而成,平均密度为8根/厘米。经线也是‘Z’向加拈,染成红、黄、蓝等色,平均密度为32根/厘米。
残存图案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是在红色地上显出手持长矛的武士形象,深目、高鼻、厚唇、黑发曲卷垂肩,身着饰花带的红长衣。或认为持长矛武士是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公元前356—323年)形象。这种观点难以成立。持长矛武士实际上应该是赫拉克勒斯(Hercules)。

上部为蓝色地、由四瓣花组成的菱格内织出人首马身的“马人(centaur)”,双手持一长管乐器作吹奏状,身着披风向后飘扬。
箜篌,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I号台地90号墓出土,西周,吐鲁番博物馆收藏。
箜篌最早出现在苏美尔。楚墓中发现的箜篌表明,春秋时期箜篌已经传入内地。箜篌从苏美尔到内地的传播链中,新疆地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迄今为止,新疆出土的箜篌实物近10件。从分布范围看,箜篌最初传入中国应该是经丝绸之路南道。这也是丝绸之路三道中最早开辟的一条线路。

丝绸之路上的希腊神话遗物:
1、甘肃靖远出土酒神巴克斯(Bacchus)与奥林匹斯山十二神祗银盘,甘肃博物馆收藏。
2、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的海伦镏金银瓶,固原博物馆收藏。
狮纹银盘,焉耆县老城村出土,唐代,巴州博物馆收藏。
“王”字罐,民丰县尼雅墓地出土,汉晋,新疆考古研究所收藏。
简介:这件黑人俑由细泥捏塑再施彩绘而成。圆头圆脸,头发短而卷曲,大耳,皮肤黝黑,厚唇紧闭,大眼有神,皂白分明。上身裸露,下穿一条桔红色的短裤。右臂向上抬起,手握拳内弯。左臂弯曲于左大腿前,左手也握拳与右手相对应,手中均有孔,似握有物,已经遗失,现手中所持之棍,是修复时所加。右腿直立,左腿呈弓形,左腿翘起搭在右腿面上,可以看出正在手执木棍作舞蹈动作。


从形态上看,这件黑人俑所表现的应该是“昆仑奴”,据《旧唐书·林邑传》:“自林邑(在今越南中部)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唐墓中出土过类似的形象,也常见于唐宋帝陵石刻中。
人首牛头陶水注,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唐代,新疆博物馆收藏。
和田约特干遗址还出土另一件黄陶水注,与此近似,但末端残缺。
贴拼高足玻璃杯,库车县森木塞姆石窟出土,北朝,新疆博物馆收藏。
简介:玻璃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这里已经能够制造全玻璃质产品。
公元前1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玻璃器皿制造技术,并迅速传播到叙利亚、塞浦路斯、埃及和爱琴海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玻璃是典型的钠钙硅酸盐玻璃。公元前1000年左右,玻璃制造技术通过地中海和克里特岛从西亚传至希腊。希腊古玻璃制造技术在公元前4-2世纪趋于成熟,为后来罗马、波斯玻璃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马时期,玻璃技术有了重要飞跃,出现了吹制玻璃。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发展,罗马玻璃制品也随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3-7世纪是伊朗高原玻璃业最发达的时期。这时期伊朗高原的玻璃制品泛称萨珊玻璃。萨满玻璃继承了罗马玻璃工艺特点,进一步发展了冷加工磨琢工艺,是罗马玻璃衰落后,伊斯兰玻璃兴起前玻璃制造史上的重要阶段。萨珊多流行在玻璃制品上磨琢类似联珠纹的凹球面装饰,或贴圆饼饰,这类制品在中国境内的北京、湖北、山西、新疆、宁夏均有发现。

花押为琥珀色玛瑙质,呈椭圆形,人像印押,桥钮,钮上刻数脱细槽。印面人像高1.7厘米,浅浮雕刻制。印押中的男子深目高鼻,长发,头戴向上翻卷的宽沿圆形高帽。脚穿长靴,腰间系裙,作侧身挑担走路的姿势,肩做挑物状。人物造型夸张写意,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颇见制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人形玛瑙印,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吐鲁番博物馆收藏。
萨珊波斯库思老二世银币,克州乌恰县出土,唐代,新疆博物馆收藏。
背面为拜火祭坛,两侧各立一祭司。钱币两面上下左右有四个日月装饰。
前文《2018再驾新疆11》在龟兹博物馆见过其中部分临摹。当时还纳闷怎么保存这么好?

前一篇:2019北大“千山共色”2
后一篇:2019北大“千山共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