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茂山4 东北登顶

标签:
大茂山与神仙山山脊古道现存碑石水经注与古北岳民间宗教信仰 |
分类: 自驾篇 |
3日早餐后,预报的晴天并没有到来,驱车再上圣母行宫。

从玉皇殿侧,开始登山。这条山脊是唐县、涞源的县界。
巨石多孔,独立崖边。
测平台海拔1263米。
这里实为山脊北延支脉的起点,北侧山尖比这里矮许多。
小路沿山坡向西南方向横切,近乎平道。远处就是大茂山的主峰。
主峰北坡,相对平缓。

拉近,可辨峰顶的几间小庙。
看清大茂山东北侧的地形。
古茶房背(西)侧。
一块半米小碑,额《重修王爷庙记》,碑文磨损,可辨:
想起泰山顶,这西顶高大的岩壁,怎么没有题刻?也许作为北岳恒山时,名人登顶不多吧?
东顶,在原石上人工补砌成台。
台阶边的摩崖新刻,说明现在山顶众庙由附近村民于1985年至2001年重修,“多眼石”上刻字,真不好辨认:
“重修神仙山碑记
岳降之灵碑文所载,自古为昭,此山为神之灵感,香烟辐辏,环至数年,风景秀丽,盖闻名山。虽不知何年建,而屡经修补均有记铭。今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胭脂洞村刘满仓、三眼井村郑凤山二人领导下修,而山高地险,工程浩大,非二人所能及,并财力不足,捐□四方钱财,善男士女,量力资助。□功大者,阜平县上店村张秀荣、唐县王支村李双印、阜平县炭灰铺村杨振明。修庙出力□正会头刘满仓、副会头郑凤山,正会计陈魁录,副会计□□□。
于一九八五年七月重修神仙山圣母庙三间,一九八七年六月重修北岳庙三间,一九八八年重修眼光庙三间、瘟神庙一间,一九九〇年修茶房三间,二〇〇一年五月修玉皇庙一间、关帝庙一间、龙王庙一间。共庙七处。其神像皆然焕新,落地重修。一九九二年塑像二十一座,一九九五年又重新塑像二十六座,二〇〇一年一月塑像九座,共像三十五座。总投资叁拾万元。开光告竣,今将勒石,谨□重修巅末,以永垂不朽。
撰文陈魁录。
清碑,碑额“永垂不朽”,碑文磨损,加之水泥遮盖,可辨:
“重修神仙山碑记
圣母殿三间,山台三面,关帝庙一间,茶房三间,其神像皆然焕新,落地重修。(施财姓名殆尽)
庙前平台局促,陈列着香炉、焚香炉。庙内是三位奶奶像,前列童男童女。
前文民国《重修大岭行宫碑记》撰文人臆想:北岳为坤,圣母即坤母。按理,圣母是华北地区民间宗教中的娘娘,即碧霞元君、泰山娘娘、老母、奶奶……。明清起,几乎村村建庙。本与北岳无关,既建庙于此,自然添加北岳恒山的内容。


东北山脊,有三个峰尖,乱石陡峭。上山路,沿近脊北坡平缓而来,只在第二峰侧和古茶房位置到达山脊峰口。
对面山峰,不知其名,其北为走马驿,东北为倒马关,远山为白石山。按《水经注·滱水》,也应是古恒山的组成部分:
“东南过广昌(涞源)县南,滱水东径嘉牙川(走马驿),有一水(柴皮岭至走马驿的西河)南来注之,水出恒山(脚下)北麓,稚川三合,径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北魏就称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与杨六郎无关)。关水(大石峪?)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上关岭?)。东北二面(前文《六郎碑》山?),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径,鲜不徘徊忘返矣。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秀水峪?)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
《水经注》描述滱水还有:“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通天河)从西来注之”。
登上西顶,长方形短脊,北建北岳庙。
北岳庙后,还有间玉皇殿。玉皇殿虽小,玉皇大帝代表着民间道教信仰的最高神祇。
架下,1957年5月的基准点。
西北东全景图。
大茂山林密,遮掩了登山小径。绘张此次由大岭口登山路线图。
未恢复的小庙侧也有一块。
原路返回,天气转好。
一路走来,大茂山总体不算险峻。险峻之处在于东侧起始。
东北向的岭口和圣母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