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晋陕甘4榆林镇北台与红石峡

标签:
明长城与榆林镇镇北台与款贡城隆庆和议与蒙汉互市红石峡与雄山寺陕北石窟与边塞题刻 |
分类: 自驾篇 |
西出神木,高速沿毛乌素沙漠南沿而行,地势平坦,煤化工厂不少。 

沿榆商高速南转,16:06,古城滩收费站出高速,981公里。绕到镇北台的北侧。
镇北台是座双重城堡:镇北台为内城,居西南角;而外城款贡城,居东、北两侧,北墙与长城一体。
红山本是小山,数百年流沙将小山消磨填塞得更为平缓。地势最高处就是镇北台。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虎山(见《京西到辽东9 丹东》),西至嘉峪关(见《自驾新疆3 河西走廊》),划分为九个军事辖区,称九边重镇。陕北段长城为延(安)绥(德)镇,治设绥德,东起府谷黄甫川,西至宁夏盐池花马池,为蒙古南侵最频繁区域。
为加强防御,成化七(1471)年,都御史余子俊巡抚延绥,北迁愉林,改名榆林镇,并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增筑边墙,将前任所建的堡墩连成一体,成为完整的长城体系。
进城入口,在东侧地势稍低位置。
修复的门洞上刻着“款贡城”,东侧的城墙还保持着夯土原状。
款贡城因隆庆和议而建。明朝前中期,北方蒙古部落不断南下抢掠;明朝则闭关防守,并不时派兵进入草原“烧荒”、“捣巢”报复。隆庆四(1570)年,明朝与俺答汗达成协议,封其为顺义王、开放互市口岸。
进入门内,款贡城的地形出乎意料:落差很大,夯土城墙向东伸下。
款贡城就建在这天然通道上。近年挖去浮沙,城墙完整。
北部,可见款贡城地处山谷底部,这既便于交通运输,又便于官兵在西侧高处监督管理。
门洞台阶攀上,镇北台呈现眼前。
台下复制的《镇北台记》记载了修建过程:
“万历丙午(1606)年秋七月,予衔命来抚兹镇。会火落赤挟赏被创,纠万余骑穿旧安边塞南掠,我兵破之,乃遂去;而摆言太亦以三千骑入犯保宁(堡),杜大将军松出御败之;东路沙计亦以三千骑入犯高家堡,杜大将军松又邀击破之。于是,款红山市,输诚献罚,誓守外藩。余会制台徐公上言畏威状,天子下部议从之,于是贡市如旧约。予念红山边市去镇城(榆林)止十里许,当贡市期,万骑辐辏,脱有意外,悔无及已。于是提请,因筑为台,下为城,俱砖甃,计费一千二百六十缗。工肇于丁未(1607)之四月,竣于戊申(1608)之七月,又会制府徐公奏报成事。
于是,予与王大将军、陈左方伯、许大参登台以望,若跻霄汉间,黄河如带,青山隐隐,唐张仁愿所筑三受降城在焉。美哉!山河之丽,我二祖成功之伟乎?夫河南地,自祖宗以来至正统间,为我军士□牧地,一日不戒,使诸族窟穴其中。若成化间,经略青山,因受降故址增置墩堡,移戍固守,则屯可举,食可足,兵可疆,何至为全陕忧?策事者诚经远之难哉?而往事无论已。夫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诗咏彻桑,易称设险,圣人之垂训远矣。今榆镇东自黄甫川,西至定边,延袤一千二百余里,其间重山峻阻,足以□周池树藩垣者,悉如此台,因险厄要而庀戍守焉;张弩乘城,神器卒发,庶几其有备而无患乎。
可见:1、隆庆和议几十年,蒙古入侵未断,互市在打打停停中进行。而修建镇北台的目的就在于震慑红山市、快速回击可能入侵。
长城是地理上的交界,也是农耕、畜牧文化的交界。长城外侧土地的开发与归属,一直是明清时期汉蒙要面对的问题。伙盘地是当时特有的名词,直接影响着省界划分,也影响着今后的规划、发展。
北侧地势稍高,还是款贡城的一部分。地图标注红山墩、会盟馆,大概为官方办公区域。
西侧,更是植被茂盛。天边,烽燧尚在西延。
天色将晚,时间紧张,款贡城就不细转了,尽快赶到红石峡。988公里。
红石峡入口,是路西小阁楼,门票30元/人。
沿道而下,东崖的题刻、石窟更为丰富。
同府州古城一样,部分早期摩崖题刻塌落,后人再刻。
“大漠金汤,光绪二十五(1899)年荷月谷旦,延绥总镇龙得胜书”。
北侧,明代题刻,记载了嘉靖时期汉蒙形势:
“明嘉靖丙申(1536年),天子命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珩节震延绥。明年丁酉(1537),复简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刘文为总兵官。时疆虏(?)十万,盘据河套,会钦差镇守内官监太监张惇遣副总兵白爵统兵出龙州(堡。后文靖边龙州乡波浪谷)游击,李勋出双山(堡),冯大纶出宁塞(堡);右参将吴瑛守东路,左参将杨信守西路,守备傅钟守定边营,三十四城营堡把总都指挥何堂、刘坤等各统所部官军分守要路,陕西按察司佥事蔡贤、须澜督军饷。□首吉囊(济农)、俺答果率精骑三万分路入寇。我军声势相联,首尾相应,鼓譟如雷霆,杀气冲天地。共斩首一百三十余级,获□马一千余匹。诸将振旅凯旋大会于红石峡,因赋五言律一首,刊于帐前石崖之上。时十月初六日也:
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红石峡,斩□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单于应破胆,飞檄报神京。
南川张珩书”。
第二窟,为三教殿,明代开凿。
“汉蒙一家。…民国弍(1913)年十月。陕北观察使崔云松偕榆林县知事赵毓寅,防军长杨运桂,警长郝嘉玉,使署秘书张又拭、科长罗云章、翟明新、姚汉勋、涂鼎章暨科员等来游题”。
“流沙蓬岛。中华民国三十(1941)年五月。二十八(1939)年秋,绶光奉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总戎厚基重修,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饶风景,爰题四宇,以志雪鸿。襄阳朱绶光题(印)”。


窟门南侧的《虔敬碑》:
“雄山寺三教殿内补塑重装合堂圣像碑记
诰封一品夫人柯门曾氏、柯门汪氏、柯门闻氏、会首梁珩、…(十人略)、柯门业氏、柯门张氏、梁门曹氏、任门张氏、杨门张氏、钱门杨氏、程门陈氏、汪门洪氏、…(二人略)、柯恩社、柯顶社。
康熙戊寅(1698)中秋吉日立。住持洪道、徒广(辈4人)、孙演(辈3人)”。
窟门西侧:
“重修红石峡佛庙碑记
洞天福地,实为神灵□□依;玉简金装,原壮人民之瞻仰。雄山石峡,榆郡名区,旧铸圣神,俱极尊崇,自明至此,历纪有年。惟是地处水涯,像多倾圮,既无以昭来格之忱,将何以展如在之虔?连、元等目击怆怀,葺修有志,乃于咸丰之七(1857)年仲夏之五月率督工作□修庙貌,□□丹青,俱皆金碧,庶几免沦落之感,稍可伸观拜之诚。是为序。
署陕西延绥镇标中营游击即补参将镇羌堡都司世袭□□尉□连、特授陕西榆林府照厅邓用元谨志。
三、四窟间还有一小窟。
外侧题刻:“天外奇峰,同治岁次壬申(1872)仲夏月,特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慕寅题”。
堂内碑刻,可谓红石峡现存最早之一了:
“创修观音堂记
庚子(1480)科乡贡进士古杭山岳撰文,国子监监生合肥蒋贤书丹,国子监监生雕阴李容篆额。
士之遭际明时,壮而得行其志。距榆林城北几十里许,有山名曰红石峡,其土壤夷旷介乎□田,虏境交界,山明而水清,地幽而境胜。其左弗及一里,寺名红山,内塑如来贤圣。下有清泉,□沠其源自境外而入斯地,虽有名刹古迹,其景居其一焉。堂建寺前,峡左山水环抱,草木森□,实奇胜之区也。成化丙午(1486)岁,钦差镇守延绥庆阳等处地方太监简公来镇是方,麾下京官简玉乃山东济南禹城之望族也,□暇来游此地,因观山景非常,胜景磊落,咸发善心,愿捐己资,于成化丁未(1487)七月吉旦,命工创□石堂一空,深一丈二尺,阔见其方,四隅高一丈一尺,中高一丈二尺,内塑观音、龙女、善才,左□护法。洞门石窗,堂前石砌方台,台下垂柳数株,凡诸制度历历可观。工既完,求予文以为记,□可辞哉。惟观音大士寻声救苦,普济群生,感应昭彰,岂可尽述。简均发此良惠之诚,后世必□善报,永永相传,以助将来云。是为记。
旹成化二十三(1487)年岁次丁未秋七月吉旦立石。
“榆溪胜地。光绪建元(1875)春正月。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题(双印)”。
二层是间相对宽展的洞室。
红石峡作为寺庙,又称雄山寺。可见,雄山寺由东崖诸窟组成,是明代成化年间开始开凿的大型石窟佛殿群。而天门是当初的主要入口。
栈道连接几座石窟,外壁遍是题刻。
可见,红石峡的独特性:地处边关,风景秀丽,可能早期就有寺庙;随着明长城的修建,这里成为守边将士游览胜地,凿窟建寺,发展成大规模的雄山寺,并开始摩崖题刻;明清至民国,这里成为守边将领、巡边大吏抒发情怀、歌以咏志的平台。所以,红石峡是陕北边关历史的重要见证。


桥中北望,榆溪河来自不远处、镇北台所望的水库,原先便是天然湖泊。
简介称榆溪河为余子俊开凿,实际感觉榆溪河更像天然河流,余子俊应是整治并修建了广泽渠;但成化二十三(1487)年的《创修观音堂记》有“下有清泉,□沠其源自境外而入斯地”,显示红石峡早期只是来自境外的清泉。搞不清了。
另,地方志提到红石峡的起源:北宋时期,这里有泉涌出南流。西夏(见《自驾新疆2 银川》)太祖李继迁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据说,这一带原立有“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
碑,可惜已毁。


南望,榆溪河水翻滚,东崖诸窟巍然。
桥上,北望红石峡全景。整体规模不大,但作为毛乌素沙漠南端的秀丽峡谷,实在难得可贵。
一般多谈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陕北最大石窟群,其实红石峡的历史地位更为重要,自石窟开凿到摩崖题刻,都与长城边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见证了延绥镇(榆林镇)的历史。
沿榆溪河东岸,直接南进榆林市区。
预报第二天(6日)榆林有大雨。先开车在市区转一圈,熟悉道路,寻找宾馆。榆林城内为多为单行道路,古街禁止车辆通行。
最后,在汉画像石博物馆附近住下。总里程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