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自驾河南3 羑里城与大伾山
标签:
汤阴羑里城大伾山与黄河故道浚县恩荣坊伾山佛道寺庙伾山大佛与名刻 |
分类: 自驾篇 |
10月7日的行程。


8:00,来到汤阴城北4公里的羑里城,坐北朝南。
门侧简介与地图。
这是一处有文字记载,但不可考的远古台地遗址,早至龙山文化时期。传说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被商纣王猜忌,囚禁于此七年。七年里,文王将伏羲八卦推演成64卦、384爻,写成《周易》,后列五经之首。于是,羑里城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也是《易经》的诞生地。


像后,一座小型石牌坊,不像太老。
坊后为石圈土台,南侧设门,门额“周文王演易处”,石阶东西两座旧碑。
西碑,为大明成化□年(1470年前后)的《周文王羑里城》碑。
碑阴,有汤阴县“儒学训导叶蕴撰”的《文王羑里城碑阴记》:
“当商之季,受恶已稔,三纲沦没,孰乎其维持之?先圣所以忍于崇侯虎之谮,而甘辱于此地者,得非有所□持于斯,以激天下后世之心乎?夫事□万古,必有其相感者也。邑侯尚矶领命而来,谒于祠下,□然克合于心,遂率僚佐捐俸,刻石□之道旁,大书周文王羑里城六字于上者,□□然哉。盖欲俾观者所景仰,以阴□□臣□子之心,以重文王之圣德也。文王□□□臣□忠其为万世之纲常计也。侯之重文王,□□重臣节也;重臣节,所以重纲常也;重纲常,则侯之所以设心,又莫非维持于斯焉,后者劝□□千载,而下观此碑者,能无所感激乎?”
东侧竟是块禹碑。
禹碑,又称岣嵝碑,为蝌蚪文、或谓鸟篆,77字,原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是记载中最古老的碑石。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刻的功德碑,有说是道家符录。最早见于东晋,南宋何致拓摹碑文,流行于世;明代杨慎等读释。
前文《2014自驾晋陕9 西安碑林》有康熙年间补刻碑,此碑早之。碑中小字采用杨慎释文: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并刻注来历:“帝禹碑,乃禹治水功成纪功刻也,在衡山绝顶,历代滋久。昔传湮埋于土石,见者罕焉。偶得墨本于星厓席公,因模之,更刻于石,用广其传于可久。嘉靖甲辰(1544)孟秋吉日,汤阴县知县章丘张应吉识。
这里好,有现成的抄录,可能有字词之误,终免了辨识之苦。其中有:
“大易……庖牺氏(伏羲)创之,而其成则自文王始。文王始之,然非文王之言也。非文王之言,也非庖牺氏之言,而天地之言也……庖牺氏画而为八卦,分阴分阳,有奇偶而无文字。越数千百年,文王起而演之,系以彖象,而六十四卦之义乃全。……演易台在羑水之南,距汤阴治九里,古曰羑里城,故西伯待罪处也。……康熙元年…零宇荒闉,倾圮已甚。…康熙七年……檄有司撤而新之”。


其中,西北碑为明代,时间仅次于《周文王羑里城》碑,为弘治癸丑(1493)年安阳人唐鼐撰《重修文王庙记》。文中有:
“汤阴界有曰羑里城者,巍然一台,上有周文王庙。史言,文王在商之季为西伯,商君纣不道,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乃囚西伯于羑里,即此地耳。但庙之始创未详。考之于志,元大德间(1297—1307),邑人许仪等重修,以供祀事。至我朝,载在祠典,有司时荐,惟严惟谨。历年滋久,门墙倾圮,守土者志在修复,岁歉未遑。弘治癸丑冬,江右涂公侍御奉命按节于斯……睹其鄙陋……曰:文王,道统之圣人也,孔子云‘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孔子之道,即文王之道,流传古今,扶持纲常,羽翊王华,其有功于天下国家大矣……知尊孔子,则知尊文王也。……于是度材集工,添新撤旧……”。
东侧明碑,有嘉靖帝南巡时的《祭祀碑》:
“维。嘉靖十八(1539)年岁次己亥二月子朔越二十八日丁卯,大明嗣皇,谨遣靖远伯王瑾致祭于周文王曰:昔者伏羲氏作三五,相继奉天宰世,夏殷之后,王乃嗣焉,为民立极,功德惟厚。予缵明图,切于景望,兹因有事南幸,庙瞻汤阴,道所从由。特此遣祭,惟王其鉴之。歆哉”。
亭西有探孔。
探孔北有蓍草园。
西侧就是周文王的演易台。
羑里城台下西北角,有座新修小墓,起名“吐儿冢”。
相传,西伯囚羑里期间,长子伯邑考做为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认为圣人不吃自己儿子的肉,将伯邑考杀死,做成肉羹,赐给西伯。西伯为证明自己不是圣人,忍痛吃下肉羹。食后不久,便呕吐于此。后人为作纪念,积土成冢,故称“吐儿冢”。


回到出口,池边看文王像和羑里城。
出羑里城,自汤阴东上G4南下,鹤壁东转S26范辉高速。
大伾山不过是县城东南的一座海拔135米、相对高度70米的小山,东西仅0.95公里,南北1.75公里。所以称
“大”,在于它是太行余脉在平原的突起;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金代以前,黄河便从东南流过。保存着众多古迹。
《禹贡》记载大禹治理黄河的路线:“导河积石(青海,《三原1》提过,李靖墓形如积石山),至于龙门(见《黄河龙门》);南至于华阴(见《华山》),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本次自驾河南,一路将过孟津(小浪底)、厎柱(三门峡大坝)、洛汭(巩义)。
路中平地,矗立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石牌坊。上匾“恩荣”,称恩荣访。
三层坊板。上层刻:“龙章宠锡”,前侧小字:“钦差巡按直隶等处监察御史牟志夔”;后侧小字:“赐进士第直隶大名府浚县知县焦源溥,县丞龚作肃,主簿李光禄,典史孟良臣,儒学署教谕事刘贲乡,训导姚应蛟、王在镐,其他县官员略,万历四十五(1617)年季春之吉”。看来是官建。
北次间。
南次间。
侧面。虽有部分损坏和新石嵌补,不失原来的精致与大气。这是主人的“工部”身份决定的吧。
东侧顺光,图案有变,文字相同。
主楼之上,原来还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小牌坊,称“牌坊摞牌坊”。文革中,小牌坊被毁。
民间流传“牌坊摞牌坊”故事:修建牌坊占了邻居赫瀛家地。赫瀛尚幼,不干:“俺当大官后牌坊建哪?”孟楠大笑:“将来你有出息,牌坊就建在我家牌坊上面吧。”不想赫瀛后来果中进士、封御史,就将牌坊建在大牌坊顶上。据说:孟楠,为万历二十六(1598)年进士。赫瀛,万历二年进士,早孟楠24年。
再上一段台阶,便是大伾山的山腰,崖壁直立。
北对天齐庙,古柏苍劲。
北侧大殿,建于平台之上。
太平兴国寺,坐北朝南。
崖壁凿有朝阳洞,洞前依壁建有拜殿。
南侧摩崖碑刻,已不可读。北侧立碑,额《修朝阳洞碑记》,为标准的明代宋体字。抄录:
“修建大伾山朝阳洞观音大士碑记
赐进士第文林郎知浚县事齐嬴亓之伟撰文,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兵部参赞机务经略辽东等处军务特赐蟒玉尚方剑奉敕便宜行事兵部尚书邑人王在□书丹,
赐进士第大中大夫整饬西安等处兵备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邑人孟楠篆额。
尝闻:菩提萨埵如空虚,紫金宝手,无量胜怨,云覆世界,俱大开甘露门,广渡群品者也。唯普光功德,山□自无喘,尸多息缘,白雀尤灵,应如响断百苦,接诸天舆,深入善权;广化众生,圆满未退,广大修习者,同成一果也,故所在香火之。余滥竽浚牧,偶揽胜伾山,于兴国石壁中,见穿有半隙,总机息缘,婆娑其中。缁衣曰:是所名为朝阳洞,欲修大士居,而未果者也。余思象教福人,如大云荫地,故众等皈依,讵必洛阳精舍。会巴西张孝廉复感,佩大士功德,遂共为荥阳玉像之说,俾绛(?)台狮座聿新,而玉毫朗照。所称琉璃筒,珊瑚色。雪齿云眸者,亦依稀似也。复于廊庑间广以栋宇,配之庙貌,阅月告竣,维时乃天启七(1627)年丁卯孟夏,距始创之日,不知凡几。然开慧通门者,前人也;合浮屠尖者,众信也;督之有成者,里人温□也。尔因法座庄严,院落修洁,故援笔勒贞珉,以纪其事云。
天启七(1627)年岁次丁卯孟夏吉旦。
乡官副使周三锡,知府刘尚信,主事朱舜年,举人刘伟施、熊维翰、王赐荣、王化远、张梦禅;
朝阳洞北侧崖壁,称子孙岩,遍布摩崖题刻、佛龛,多已损毁。
可读字迹描红,多为元明。其中,最早为唐代洪经纶题刻,称为《大伾山铭》:
“登于大岯,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黄河时况)。天生忠良,济物弘多。山灵河神,俾环海戢戈。
唐建中元(780)年四月廿六日,敕魏博(今冀南鲁北)成德(冀中正定)幽州等道、黜陟使、谏议大夫洪经纶题”。
天宁寺正对景区东门。
寺门向东。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太和(477—500年)年间,原名大伾山寺,为坐西朝东。明代改为坐北朝南,更现名。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邑绅邢本立再改坐西朝东。造成了现在寺院建筑,由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组成的布局。
南侧,两层地藏殿改为升运殿,原塑地藏菩萨和十帝阎君,毁于文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块《准敕不停废记》碑,记载着“三武一宗”之一的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而准大伾山寺不停废之事。可惜原碑也毁于1966年,这是1981年复制品。
碑额:“大伾山寺之记”。
小字敕额:“分析到州及,或有敕及无敕、并年深寺院共肆佰陆拾叁所,内叁所旧有敕额,年深失坠文牒候指挥者。黎阳(浚)县大伾山寺、胙城(新乡东)县契心禅院,在州东城内。已上叁所,宜并令依旧住持者。大佛院主僧小师,生院主左讲经大德”。
正文:“黎阳(浚县)大岯山寺准敕不停废记,节度掌书记马去非撰。
大岯山者,上摩乾象,下压坤牛;左巨浸(黄河时况)而右大(太)行,诚为壮观;南夷门而北大魏,最擅繁华。遐重昔人,能擢胜景,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首簇连珠,肩偎合壁,或孤鸿夜(至),移雁塔而自他方;六出朝飞,拔雪山而归此处。神功捧护,巨(灵)措手以难开;佛力昭彰,秦后著鞭而不动。傍临迥汉,显超岸于当时;俯瞰危峰,类投崖于今日。不待龙吟深谷,我有法雨而济陈根;何须虎啸幽岩,我有惠风而吹昏垢。潜施殊福,溥及群生,虽日用不知,且人何以鄙。今皇帝(周世宗柴荣)君临区宇,子视黎元,虑一夫不耕,天下有馁者;一妇不织,天下有寒者。向乃颁行天命条贯:僧居有敕额者存,无敕额者废。非轻释氏,用(诫)游民,劳哲后以去华,使空王之保大。兹寺也,询诸耆老,唯曰大伾,盖前古之寺名,非近年之敕额,如斯敷列,胡免废停。我主公都尉指命僧徒,缮录铭记,阅其状迹,颇历光阴,遽为奏陈,却获仍旧。寺主僧从超住持最久,焚札甚精,初议毁除,郁有白氎之叹;及闻存,惜务刊黄绢之辞。去非碑谢溲鸡,文惭吐凤,既高僧之固请,乃下笔以直书,庶纪厥由,终无草故。时大周显德五(958)年。大周显德五年岁次戊午。大周显德六(959)年岁次已未七月末丙寅时建立。
前黎阳发运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孙郃(其他官、僧略)”。
西侧,玻璃罩卧碑,为明代《大名府保存经书劄符碑》:
“南京礼部为印造藏经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该南京通政使司连状送。据告人张宝等连名告,系直隶大名府浚县乡民。告称:本县天宁寺,永乐年间原有钦降大藏经典,年久缺失;嘉靖三十二(1553)年,平湖陆公(陆光祖)升迁离任,概县人民欲共立祠,本官屡行禁止,不敢有违。今二十余年,民心不能自已,宝等乡民愿共造印藏经一部,送至天宁寺珍藏,检阅□为本官祈福,普祝圣寿无疆,本县官吏士民齐蒙福佑祗。恐该寺僧人不行用心守护,或被偷盗私□□致疏失,有孤民诚意,告乞准行。府县箴行本寺,永远用心珍护,不许盗借疏失等情。到部送司,禀堂奉批查行,奉此□呈到部拟合就行。为此合劄,该府转行该县,着□当该官吏,照依劄符内事理,即行该寺宫住首僧,将前印藏经用心守护,祝釐检阅,不许纵容偷盗移借、有致疏失。如宫住僧更替,务要查明卷数交付,听府县不时稽考。该府县仍出示于寺内,晓谕遵守施行,须至劄符者。
右劄符,直隶大名府准此。万历贰(1574)年五月拾五日对司都吏吴大观。
西侧,便是藏经阁,两层。始建于万历三(1575)年,原存藏经,1949年移交平原省(现新乡)博物馆。
阁内中厅通顶。原供明代陆光祖等像,后改千手观音木雕,1966年毁于文革。
藏经阁后,大佛楼内,便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伾山大佛,称“八丈石佛七丈楼”。
楼内大佛为弥勒佛,依崖雕凿而成,善跏趺坐,高22.29米。
可知,元末红巾军曾火烧佛楼,大佛损毁较重;明代施以泥皮彩绘,已不是原貌。
而大佛双脚深在地面以下丈余,这便是“八丈佛爷七丈楼”的缘由。
大佛楼南侧面。
现大佛楼为明正统十(1445)年筑成,高21米。原为两层,有梯可登。近年改造时,拆除二层及楼梯。
宋代题刻:“邵溥、王观送客回,过黎阳,礼大佛,览河山之胜。王秉、王安中同行。宣和七(1125)年四月八日”。
最有名的是底部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号明阳)的《大伾山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黄河时况),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下文龙洞?),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余姚王守仁,大明弘治已未(1499)仲秋朔”。


返回天王殿,看南北轴线上清末邢本立改建的天宁寺诸殿,规制较小。
大雄宝殿之后,原有水陆殿,毁于民国战乱。
龙洞,不大石壁下的天然小洞,实为一泉,祥烟紫雾,如龙居之。宋徽宗封之“康显候”,洞口雕刻五条蟠龙。
小小丰泽庙,碑石众多。
碑立于宋宣和元(1119)年,为大奸臣兼书法家蔡京篆额、行书的敕文,刻51枚宋代官印。元代刻梵、蒙文几字。
碑额“康显侯告”,显示公文文体。
找到拓片,碑身分六层:一二层为蔡京行书的敕文;三四五层为行书的吏部批示和告印,六层为楷书记文。
一二层敕文:
“敕:浚州丰泽庙,朝廷咸秩无文,神罔恫怨。有功则祀,国有典常。矧禳禬之有凭,岂褒嘉之可后?惟神宅山川之奥,粹天地之灵,间因雨晹之求,阴致丰穰之助;会需章之奏御,爰申命以用休,爵以通侯,贲之显号,并为异数,用答神釐。夫阴阳不能常升,水旱疑或有数;然礼有禜门之祭,诗存云汉之章。则人之归德于神,无所不用其至矣!然则神之归德于人者,可独忘哉?神其歆承,益侈美报,可特封康显侯。
政和八(1118)年闰九月八日(覆印),
太师鲁国公臣京免书”。
三层吏部批示
:“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政和八年闰九月九日(覆印)”。
四五层:“告康显侯奉敕如右符(覆印),到奉行。政和八年九月十三日(覆印)”。
六层为宣和元(1119)年浚州州学教授黄翰撰书记文:
“丰泽之庙食旧矣,而封爵尚阙。政和八年春,徐公由尚书郎莅二千石,下车之始,询民利病,咸云:岁久不雨,来牟将槁,若涉旬时,恐害西成。公曰:有是哉,劝课农事,乃予之职,维莫之春,余敢不勉。越翌日,遂率僚属奔走,躬祷于祠下,若响若答。一夕,则阴云四合,不崇朝而雨千里。仆者勃兴,槁者膏润,耕男饷妇,忻忻衎衎,是神之大庇于斯民也。公遂具述明神灵应,抗章于朝,诏从之。由是爵通侯贲显号,用答神厘。是岁,麦秀两歧,一禾四穗,则和气致祥,明效大验如此。明年其时,阳复亢,公又再祈不懈,盖虔,岁仍大和然,后阖境之内始知康显侯之威烈,炳耀荡人耳目。而荷公之德至诚,感神每如斯,含哺鼓腹日用,而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哉!仆告之曰:今天子(宋徽宗)兴唐虞之极治,而百揆四岳弼谐于内,州牧侯伯承流于外,庶政惟和,五谷时熟,则神罔恫怨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今浚濒河而居,则允犹翕河者,尤在于怀柔百神,愿土人毋怠。公遂刻石以纪其纶言,因书本末之义,以饴后来云”。


蔡京行书的局部。
殿内崖壁称观音岩。
观音寺向西,包括山顶,都属道教吕祖祠,山顶为太极宫。
院内正在维修。云封亭,建于池中,石柱攒尖琉璃顶。
正殿为乾元殿,卷棚顶,相当于拜殿。
左右建有套间。
太极宫,矗立于大伾山顶的北端,建于康熙十六(1677)年,八面三层,攒尖塔式建筑,高25米。因墙面砖砌八卦图案,俗称八卦楼。
楼上下望,吕祖祠面向西北,对称一线布置。右侧塔楼便是刘德新的参拜住所餐霞阁。
太极宫南,出院,便是位于大伾山顶正中的禹王庙,坐北朝南。
庙前,又有块王守仁(号明阳)《大伾山诗》碑。
大伾山顶又称玉皇顶。向南,一片空地连接一封闭院落,是玉皇庙旧址。不久前,还是浚县电视台。
据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筑青坛祭天。后建有玉皇庙,俗称老天爷庙,年代无考,明清重修。简介称:1944年,“国民党驻军孙殿英”驻扎山上,拆庙取材修碉堡,玉皇庙被夷为平地。按时间,当是孙殿英投日期间。
12:30,出大伾山。“伾”读pī,山岭重叠之意。不想一座小山,会有这么多看头。
西侧,隔着主路,还有座小山浮丘山,香火很盛,人流密集。虽年卡免费,没时间,不进了。浚县另有古城、大运河等景点,想必新建,也不去了。
县城路边,新出锅的河南烧饼散发诱人的香味,权当午餐了。加油,5.63元/L,35.5L,200元。
看地图,淇县东侧标有纣王墓。原打算走浚县西侧的省道,不想正在修路。再北返,上S26范辉高速,转G4,南下。7日的高速还免费。
前一篇:2015自驾河南2袁林与殷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