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01 谷积山环走补遗

标签:
元白话圣旨碑般若寺开井碑明太监墓碑游走分水岭三学洞 |
分类: 房山篇 |
《房山33》、《房山34》较系统地写过谷积山。今年3月重游,变化很大。
东配殿开门了,北窗下多了几通维修挖出的碑石。
东殿外有近年出土的半截元代《宣赐栗园圣旨之碑》。
“栗园”何解?估计:1、当时这一带也多栗树,有栗园之称。2、与现在丰台、房山交界的栗园寺有关。
前文《房山22》的元代应公长老重振天开寺,增置栗园寺。《房山周29丰台瓦窑塔》提过:常乐寺姚广孝塔之东有栗园村,曾以板栗闻名;金代为庆寿寺下院。原有大规模塔林,称乱塔寺,现仅存明代峰香公寿塔。《房山县志》有:“乱塔寺,在栗园村,或即应公所建栗园寺也”;且有建文帝思归、寿终入葬的传说。栗园村现虽属丰台,距此不过1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本人猜测,元初谷积山与栗园寺有过一定时间的隶属关系,或许一度为栗园寺方丈之地,所以有元圣旨碑的出现。
碑文: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皇帝、月怯怗(窝阔台)皇帝、薛禅(忽必烈)皇帝圣旨里:和尚每、也里可温(基督教)……天与祝寿者道来,如今呵,依有在先……圣旨体例里,不拣那里官司、差……天与祝寿者么道。大都近西,房山县……赟宗主把有行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里、他的房……税粮休与者,但属寺里的田……他休夺要者。更这和尚每倚……圣旨,没体例的勾当休做者。做……圣旨,俺的。
宝
猴儿年润十一月十……”。
前文《自驾晋陕7西岳庙》、《自驾晋陕11重阳宫及碑刻》抄录了多通元代白话圣旨,尤其重阳宫碑石集中,可见元代白话圣旨的规律。白话圣旨是蒙族入主中原的奇特语言翻译形式,但不能以此认为元代贵族没文化。
这通碑中有“成吉思皇帝、月怯怗皇帝、薛禅皇帝圣旨里”。按重阳宫碑石规律,这道圣旨当出于忽必烈的继承者元成宗铁穆耳(完者都皇帝)、或元武宗海山(曲律皇帝),猴儿年当为元贞二(丙申,1296)年、或至大元(戊申,1308)年。
据说,侧立是圣旨碑的下半截背面。记载灵岩禅寺(灵鹫禅寺元代名)的庙产土地分布,内有“栗园”字样。
落款有“二年岁次乙卯辛巳乙酉日,住持宗正赟吉祥立石”,可以断定,年代为元仁宗(白话圣旨多写“普颜笃皇帝”)延祐二年(1315,乙卯年),而赟吉祥就是接受圣旨的赟宗主。
正殿后的石挡墙已予修复,其上新建殿院。
墙前的《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大元敕赐上万谷积山灵岩禅寺碑》,《房山33》已抄录,有空再校对了。
东配殿东侧一通新挖出的石碑,上面没有可读文字,不知下面如何。
谷积山,得名于北侧的突兀诸峰,形如谷堆。
台上的圆通寺。
对于谷积山,民国十七(1928)年《房山县志》只有简短的记载:“谷积山,城北四十余里,北车营村东北。有寺二:上曰圆通寺,仅有圆殿一,余圮;下有灵鹫寺,尚整齐。寺北有三学洞。北过岭处曰高桥寺,再北则宛界之鲁家滩矣”。不知为何,谷积山众多碑石,县志均为录入。
东沟道路已铺,可直接东北而去高桥寺。当年,第一次上山走此,荆棘难行。
本次计划由此上到舍利塔后,登北侧主山梁,西下尚未到过的三学洞。
舍利塔南侧为陡坎,路向东转上。
东上登山,路短却陡。西望,“谷堆”峰上的辽代鞭塔、明代叶太监墓。
不久登上山包,舍利塔越入视线。这里已近高桥寺的山口,鞭塔、太监墓可见,却看不出山势的险峻。
竟然是明景泰时期碑石,却字迹如新。可见,立石不久,便被埋于地下。
个人臆想:是否与明英宗复辟有关?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其弟继为代宗,年号景泰;8年后,英宗复辟。一代天子一朝臣,何况太监。想必代宗的太监立的碑,随之推倒。碑断数块,虽有新伤,主裂似旧。不知出土时形态,若出土即断,可以推测为英宗复辟时砸坏。还诚望知情人告知。抄录:
“□□(敕赐?)般若禅寺开井之记夫坎宫(水)奥旨,犹性海之恩波;子俯宏纲,续来源之命脉。咸通万物,普遍无方,资苗稼以丰容,畜田园而茂盛。水无容物而不显其功,容物无水而难彰其行也,水之义也。今都城之西,相近百里之余,有山曰谷积,林峦隐秀,势接云霄。国朝中贵李公文等,修营梵刹,额名般若,已为丛席,实大京之西贵客游及之乡,乃都城之兑贤宰散心之所。山名境秀,唯水不及兹尔。中贵阮得率领从骑游境登山,僧陪之暇,告称水耳得等。遂启诚心敦请明流,访于寺之东南、延寿宝塔之阴,开穿□□一眼,深通五十九尺,泉出西北,脉接乾源,其水也甘□,昼夜常邕。喜曰:壮观清凉,峰之胜境,增添谷积山之秀丽,满大檀周给之心,了山僧深忧之意。勒不成文,聊叙云尔。
信官(58人略)
时景泰甲戌(景泰五年,1454)秋七月十五日□山沙门本连立石”。
问题:《房山34》已述,山上寺院有般若寺、谷积庵两处,均为明英宗敕赐。般若寺居西,谷积庵偏东。为什么般若禅寺的开井碑出现在了谷积庵的东侧?是偷盗者打算从高桥寺方向运出而丢弃于此?西部的铃铛塔,全名为般若禅寺寿塔,是不是就是延寿寿塔?若该碑原在东部,问题更多。谷积山原有古塔数十座,能否说明明代宗的太监,在景泰年间将般若寺、谷积庵两寺整合为一呢?
去舍利塔路边山坳处,有覆钵塔塔刹的日月、相轮石件。以前来未见。
舍利塔已经整修,南侧地宫盗洞已被封堵。
塔东南下方的万历二(1574)年《舍利宝塔》碑还斜躺草中。塔座上一片残碑也有“沧州”、“天顺”字样。
该塔曾拥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来自隋仁寿二(602)年创建的沧州塔。详见《房山34》。
那块《敕赐谷积庵记》,得以最大限度补抄:
“……宝刹相望而起,其曰东庵,□奇占□,尤为佳处。然而□□相寻,因□□□级□□□轮□□□,虽有僧寮殿椽□□风雨,且碑刻灭存,无以考其初始。乃宣德壬子(?1432),中贵圆安偕二三同志,以为世间□胜,良弗易逢,乃因公假,持诣其所,深感于衷,于是助□荐□,命工抡材,伐石陶甓。中建毘庐殿,障以山门,夹以修芜,禅堂厨库,涂塈丹雘。暮鼓晨钟,花香供具,以次皆成。安儿等谨以其事,上达宸聪,敕赐额曰谷积庵。夫因山之名以名之,欲其与山同久也。是不可不纪其始末,伻来请文以记之。尝闻一真之妙功,超修证理,绝名言、振天地而独存,亘古今而不异有,非他法所可拟伦也。故世之竭诚,倾慕以成殊胜者,岂徒然哉?兹庵之成,基隆于旧,构加于时,因其旧众而增延之,所以专意焚修,同声课诵。上祝皇图永固,圣寿万年;下冀圆安等累叶宗亲,同承超度;十方檀信,普证真常,则诚佛之恩所沾被者,盖无穷也。庸志于石,以昭示将来云尔。
正统七(1442)年岁次壬戌正月十五日,住持沙门行一立石”。
西行,中脊丁字路口现成十字路口,盗洞仍在路口位置。
先到南侧山头的叶太监墓转转。
太监墓院,中设覆钵塔。破坏更甚,塔件遍地。墓碑也完全挖出。
覆钵塔北侧的墓坑。
本人一直没依据地认为:这是叶太监的假墓,而北侧路口才是真墓。
《内官监左少监叶公寿藏碑记》墓碑断为两截,上段碑文磨损严重,下端相对清晰。尽可能抄录:
“…叶公寿藏碑记
…正治上卿太…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淳安商辂撰;
…郎主簿…直文渊阁预……王臣□;
…正□上卿太子少保礼部…。
…景荣,世为浙之…年被选入…宣德间,分任上林苑…果,躬勤劝课。及综理南园,□□有方,劳功□著。正统间,□□时幸上林,祗承供□,事皆…。己巳(1449,土木堡之变)秋,扈跸北征,深入虏境,服侍左右…。天顺□,上□念从征,死事士□□御用内官监傅□□□斋,□于边徼。公实预行竭,诚□□□报□旨二年(天顺?成化?)□□御掌南海子事,□□□□□幸周旋,应答日被,崇眷上…成化三(1467)年,特升都知监右监丞;未几,转内官监左监丞,进左少监,职任如故。先是京□□□之北□□山之南□,地曰高井,爱其山水清胜,厚直□之,鼎建梵宇,土木金碧之饰,□人观视。既完,且□□以□请,蒙敕赐□□寺。因□其旁谷积山中峰之上为百岁后寿藏之所。其山高接云汉,禽鸟和鸣,草木繁茂,游人至是,心旷神怡,乐而忘俸。但求□□得,或□圹之际,泉自旁涌,众以为异,于是增创屋庐,垒台立门。遇暇往游,骋目四望,东□卧虎,西连伙象,□峰秀丽,互相环供。由前途而入,九溪十八堰,人马随行,首尾相见。至下灵鹫寺,欲跻中峰,□□□□。自东山□入,岭极陡峻,俗号□到□(未提高桥寺),悉募工平治,遂成坦途。东西二峰,多佛氏之居(两塔),而此中峰寺南□石塔□□□□□翰林侍书,未北易(?)所书□经石刻在焉。东峰庵左右有诸前辈(太监)坟茔,皆立塔表之……而北□□于心安焉?安之故乐之矣,自非达于……必信,事其嫂如母,□其姓如子,以至亲戚故旧咸加恩……虽屡□□吝且尽忠报……天相。而八(1472)年,逾八十,筋力□健如少壮,时则其寿福之来□可量乎?予故为之记,俾…。
碑文印证了本人原来的猜想:叶公墓葬的就是山下圆通寺“施地功德主”、东侧舍利塔万历碑中“乐善好施”的叶景荣。
因碑文缺失,不知叶景荣死于何年,但已知其墓与东侧的舍利塔,同均成化十五年五月完工(见《房山34》抄录的舍利塔地宫《宝塔记》)。
四周杂草已清,得以拍下完整墓门。“内官监太监叶公之墓”更淡,其上云纹火焰珠石刻已失多年。
尽管叶景荣有功于土木堡之变,尽管“东峰庵左右有诸前辈(太监)坟茔”,而将墓与佛塔并列,建于如此凸显的山巅,恐怕唯其一人。可见,明代太监飞扬跋扈,权势之炽。
返回路口盗洞。
出墓室,沿山脊新路上山。
东路起伏不大。山崖下路分东、北两向。
崖下这段路,稍有难度。
回望北侧来路。
谷积山全景。可惜天阴不清。
吕峪沟全貌,地图标称柳叶沟。有环秀禅寺和广智禅寺,见《房山31》。
主山脊陡降东延,为房山与门头沟的界线。
远处沟内白塔,为垃圾发电厂的烟囱。所处佛门沟,是潭柘寺东南出房山、丰台平原的古道,见前文《定都峰到佛门沟》。隔佛门沟的远山为马鞍山(现称千灵山),见前文《戒台寺与马鞍山》。
但脚下、山脊南侧这片台地,属于门头沟鲁家滩,曾为鲁家滩村人世代耕种之地。
台地曾建规模宏大的高桥寺。可惜没有找到任何碑石,只剩下残垣瓦砾。
可辨的是山门、高桥、过街塔座。
北侧独峰,地图称大坨。
山脊与大坨间沟,沟通鲁家滩、潭柘寺。天气不好,定都阁看不清楚。
三塔一墓各占山头,形如笔架。相对而言,舍利塔太后,而太监墓太前。
南侧,太监墓、铃铛塔两处上山路,汇为一路,至此。北下大坨西沟。
脚下万丈深渊。
认出下面平地是“月亮洞”前平台,那么谷中小洞就是三学洞了吧?
山头新修的瞭望台,也是一景。
看谷积山三塔一墓,各占形胜。
谷积庵、张太监墓相对低调些。
离开“月亮洞”,沿沟北上寻找三学洞。
2、300米远,沟分左右,正中如崖陡坡而上,来到一处陡崖前。
洞两侧,抹灰痕迹尚在,其它古迹已无。
据介绍,正壁曾嵌“戒定慧”石匾一块,款“光禄大夫柱国都总运闲居书”。“戒定慧”,为“修行三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这便是“三学洞”的由来。
洞内外望,下临深谷,小路南来。
沿沟返回。路过那口明代般若寺古井。
按景泰甲戌(景泰五年,1454)《般若禅寺开井之记》碑记载,“寺之东南、延寿宝塔之阴,开穿□□一眼,深通五十九尺,泉出西北,脉接乾源”,当指此井。但《房山历代寺观》依据《敕赐般若禅寺之记》碑,称此井凿于正统年间,深三十三尺。
来到铃铛塔前。原名般若禅寺寿塔。塔已修复,八角九级阁楼式塔。虽小,确是座罕见石塔。
塔北侧,就是一切疑问的焦点《般若禅寺之记》,现存文字不少,可惜石材不好,难以辨认。
回望下来的西峰,没看出小道的痕迹。这一带山坳,就是般若禅寺遗址。
张太监墓、鞭塔,不去了。沿两塔之间山谷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