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93 上方山(中)

标签:
舍利殿壁画历代石刻兜率寺天坑钟楼 |
分类: 房山篇 |
殿院门在东南角。门内西侧(左,红墙内侧),为画廊五间。
壁画大小十一幅,尽管涂鸦累累,确是晚清珍品。当是一人所作,可惜没有署名,应是“丁巳(咸丰七年,1857)年桃花月(三月)”。
自东向西,第一幅为山水。满幅近代题字、游记、现代乱刻。可见国人涂鸦,已非一时。
地名有“津门、彰武”等,时间有“光绪丙午(1906)、民国十八(1929)年”等。其中一诗为:“世界大战几时休,尸横遍野我佛□。皇胎儿女快回头,青山翠岭乃天有。青云子题,癸未(1943)五月十二日”。
第二幅人物,换近山阴道是鹅。
题字时间有“癸未(1943)、一九六五”等。题者“孔海亭、无我居士、高刘”等。
其中有“换近山阴道是鹅,岁在丁巳(1857)年桃花月(三月)上旬涂摹白阳山人笔意”。白阳山人,明代画家陈道复。
第三幅人物,李白斗酒。
“李白斗酒诗百扁,岁在丁巳年桃花月上浣涂仿梅花道人画法”。梅花道人,元代画家吴镇。
此外,题诗“烽火连天举世惊,颠沛流离恨难平。兜率若有慈悲意,愿借宝筏渡苍生。唐绍武(袍哥?)敬题,癸未(1943)五月十二日”。
第四幅,为工笔龙。
第五幅,□□□□满皇都。
题字不清:“□□□□满皇都,岁在□□□桃花月上浣,仿南田老人画法”。南田老人,清代画家恽寿平。
第六幅,画面、题字完整。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时在丁巳年桃花月上瀚,偶题于南窗下,涂摹罗山人画法笔意”。罗山人,可能指清代画家华岩。
另外有“己巳(1929)、民国廿四(1935)年、民国三十一(1942)年” 题字、涂鸦,清晰。
第七幅,山水,右(西)侧损坏,题字多模糊。
左上题字时间为“乙丑(1865)戚震瀛、民国庚申(1920)”。
另,两窗上下的四幅小型花鸟山水,未录。
舍利殿院不大,对面舍利殿,在清代最为风光:顺治、雍正、乾隆赐匾,原本供奉舍利塔。不巧赶上维修。
只能捡几件著名、清晰的抄录。
金代,燃灯明禅师塔。
“明禅师塔铭并序
寂照叟退韩继大觉,居上方慵庵,得弎日,故人才法师悯忠弘教空大德诣庵,道明禅者焚身踪迹,众为树塔,肯求作铭。因随喜赞叹,谨为铭曰:
空劫那边赢弌着,观世间事真戏谑。折脚铛儿破木杓,草衣木食乐岩壑。道人善明尝此乐,七十七年惟自若。赵性宝坻本村落,统恩受具幼披削。末后上方得栖托,便把柱杖高掛却。大定庚子(1180)岁将涸,建子(十一月)初一巳酉朔。我退大觉君行脚,若合符契靡差错。食倍常日色不怍,积薪自焚贵省要。如烧草木无秽恶,信戒定慧非凡殼。阴云四合雪大作,烟尽火灭焂便廓。山众哀感同一诺,收拾余骨葬石椁。表窣堵波觉后觉。
大定贰拾(118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
见山主沙门圆晖立;
另一塔幢剥蚀严重,也是金代。
“大金大兴府良乡县金山院比丘尼了性灵塔记
苾蒭尼□□生姓方氏,范阳人也。自幼□俗及长乃□□□□王□溺于尘□染甘□沫前,却育二男三女。其三女曰胜哥、□哥、仙哥是也。最长及幼,各从其嫁。中间一名夭寿而归。其二男,许令出家于天开寺,即提点□禅师季新法严是也。□□僧众,墙堑佛庭,举重事以为轻,变难图而作易,执事侪中。唯兹兄弟□至年五十四,识□情,忘背尘,合觉悟色身而电光易灭,了□世而石火难停。遂弃俗归真□□□□□□金山院□志□师□受□肃尼□五□□□至年七十有四,遇恩受讫大比□□□千之弍矣。自出家至离世二十余□□□□□□□□□□□□□□□圣□□□□□□皇统五(1145)年九月二日□□□□□之号,报龄七十八□上□□□□五日具道俗威仪焚殓而巳,至□□□□有□家男严与姊及兄,合意建塔□□灵骨迁袱于天开寺上方□山,盖禀受遗嘱也。予与法严交分□□□为斯记。牢让无由,强成捃录哉。同蓝□□□行撰并书。时贞元弍(海陵王年号,1154)年四月初九日”。
金山院,见《房山69》。
另一清代塔幢,仿燃灯明禅师塔造型。
“敬刻宗派永传于后,药师堂上临济正宗传法宗派,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谷旦日立”。其后三面刻文:
“延福道德,觉行满圆,清净真常,祖定洪远。智慧普通,佛法兴隆。了悟本性,万广正宗。能仁演妙,玄鉴明照。戒善周全,永作继绍。澄湛体坚,海印文宣。顺理从义,造修惟先。玉镇金章,同信曾光。慈爱如子,昙晏贵昌。幻体倡导,琼词蕴奥。临济家声,千古浩浩”。
“京南大城县北辛张村古刹”碑。记录了上方山在河北大城县的地产。不同于以前文记房地产碑刻,该碑反映了庙产来源、分布、内部变卖、典当、争执、赎回、衣钵传承的故事。抄录:
“关帝庙香火苇地二段:一段名和尚大地,一段名风家小地,乃始祖俗家之产,带□入庙,作为香火。通顺与师弟通荣接司此庙,原期共守清规,长留香火。不意通荣勾串村中土棍马思贤等,将前地典当,与众分肥。通顺见其行为势难劝戒,随至都拈花寺静修,以免薰蕕杂处。后至乾隆四十八(1783)年,通荣族父仝村中乡亲至拈花寺劝顺回庙,整顿香火。顺不忍师祖遗产终于弃置,于是沿门托钵募化香资,将前地赎回,嗣后至上方山住静。通荣复勾串马思贤等将地转典,合村乡绅见其损坏庙宇,典当香火,不法累累。王价浦、郑彩占等在县公呈,逐出勒令还俗。蒙县尊传谕,令顺回庙住持香火。未回之先,郑彩占等将地典出,其价作为村中公用,余剩复又分肥,庙中香火仍然乌有。顺于嘉庆四(1799)年在各宪具呈,将地赎回。但此地再失再复,用费数千余千,皆赖戒徒智圆帮助募化告贷,始得完功。而剃度徒法名无障等行为有类乎通荣,香火亦难望其长守。因思顺退修上方二十余载,仰赖佛天赎回此地,具见法门不二,凭依善守之僧;我佛无私,默佑能修之辈。故将此地之花利作为上方之香火,所谓普天同一佛,谁辨东西万刹?尽皆僧当分诚伪,岂得拘拘彼此,而使不法之徒得以复行典当也哉。至于地租收送,则有万宁寺戒徒智圆随同赎地,备历艰辛,深悟因果,可保无他。此项地租即着智圆,自嘉庆十三(1808)年后,每年收取,送至上方山兜率寺,供奉三宝,合施大众,庶期衣钵相传,可谓佛门有庆。为此,备序始末,勒石以昭久远。惟望后之接司者,共谅通顺之苦心也。谨记。
峕大清嘉庆七(1802)年孟夏谷旦
“因果不昧”碑。
“天缘寺比丘尼悟真,信女弟子朱门王氏,年例发心设斋供众。
“重修上方山兜率寺舍利殿碑记”。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以乘风载响,音徽自遥;寻烟染芳,薰息尤烈。人事如此,庙貌同然。况乎梵王宝座,净拓琼林;觉路莲台,宏开绀碧。非资大愿力,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水何以常清。惟发真慈悲,五洐(?)车乃臻不敝。上方山兜率寺舍利殿者,京西古刹,房山丛林,在昔规模壮丽,节山棁藻之辉煌,兼之法相庄严,金面文胸之变相,岩谷窅其幽曲,岚泉洁其形声。奈日往而月来,经风漂而雨蚀。盖久矣,双树(佛入灭之处)无依,渺渺旃檀之气;兹何幸?五灯(禅宗史书)有感,恢恢甘露之门(佛门)也。住持空祥上人,业行贞纯,理怀悱恻,太息榱椽之朽,嘻吁迦叶之衰,于是击法鼓以振众聋,拨妙轮而植缘果。运广长舌,阐法应化之三身;开惺悟心,辟贪嗔痴之九品。则有韩君密寿者,夙根善性,雅量宽洪,不入菩萨魔,知足于富乐,安隐超出住相(佛教四相)界,能行波罗密多,慨然舍六百之金焕乎新。十寻之宇从此云流万栱,耸鸱吻而冠飞鱼,风定四荣;镂爵棲而承阳马,玉舄赑伏于琅础,金环虯衔于雕楣。仰则气象万千,夕照丽于珠网;俯则光辉富有,朝霞灿乎丹除。斯皆方丈之苦行真修,致檀越之现身舍利。信乎,金资宝相,永赖闲安。而鼎勒玉文,难名功德也已。
赐进士出身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会典馆副总裁镶白旗汉军都统管内务府大臣完颜嵩申顿首撰并书
“重修斋堂碑文”,与上碑时间接近。
韩密寿捐助重修舍利殿后,再助三百两,修斋堂。光绪二十(1894)年立碑。字迹清晰,不再抄录。
这块竟然是“崇祯庚辰(1640,崇祯十三年)春月武清止虚子曹化淳题并书”的诗碑,刻5枚印章。
曹化淳,号止虚子,崇祯时礼秉笔太监,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崇祯十二年告假还乡。该诗刻当为曹告假后游历上方山所留。
传言:甲申(1644)年,曹化淳开彰义门(广安门)迎贼(李自成),当晚崇祯自缢煤山。又有:顺治入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崇祯陵寝,恩准。
东邻兜率寺主殿,后为锦绣峰。
据称,主殿最后一次大规模维修为明嘉靖年间,不巧正在维修,不能全貌。
殿前西侧两碑,完好程度,犹如新刻。
其中“玉皇殿前常明海灯碑记”抄录:
“兹因京都内务府善信张舒秀来山进香,玉皇殿前施舍大玻璃海灯一口。以后又引善城里关外旗民信士人等往进香,虔心发愿,共捐资财四百余千。舒秀合宅老幼,乐助钱三百余千,共成善事,置地贰佰余亩,每年取租钱一百余千,以为万古香灯之资不朽。
众位檀越名目开列于后。
另碑“重修兜率禅寺记”。汉白玉明碑,如此完好,当为新刻。
“重修兜率禅寺记
赐进士第观吏部政行人司行人古顺杨霆撰
乡进士湖南书院燕山三泉汪槐书并篆
都城之西南隅,有房山者,苍颜秀壁,盖名山也。其中有兜率寺。兜率,上方宫名也。何取于斯名?盖因山之巅崖拔出,而寺居其上也。传说肇自陈隋间,随时修建,代不乏人。至我明,先达亦尝修之。日久,古砌草横,阴廊苔杂,有消歇堪哀之意。力绵才弱者视之,既无可奈何,而侈园囿台榭;以为游观之乐者,亦望若秦越。唯司礼监太监中轩李公闻而叹曰:兴衰举废,古人至意。此寺其尚矣。历经前人修治,今圮坏若此。吾不有所更新,何以追蹑先哲,以示护国为民造福之意耶?乃捐俸金,构材鸠工以兴,未踰年而告成。殿前增天王者四,有殿宇以覆之;又增弥勒、伽蓝祖师别殿,置大藏尊经,并其殿屋中。殿虽仍其旧,而焕然一新;僧房廊庑,森然相对。继以金檀作菩萨像,端严妙丽,具慈愍性。虽钟簴(柱)不移,而规摹大备,寺貌较前弘峙改观。一时刻漏修行之辈,咸杖锡于此,每大张法会,一鸣众和,所谓日明金像、龛响木鱼者,不得专美于前矣。夫李公以耆德夙望,受明天子简任内司行评,恩宠优渥,使高大其舆马甲第以为耳目之娱。人孰得非之?今不以自奉为心,凡上所赐,急急于修寺、施舍等项,至于奉身则澹如也。乙卯岁,都城为盖普济寺及安肃桥梁。越明年,又修此寺。种种不厌,然其意在祝圣寿、祈国祚、愿民安便而已,非为一身之福利也。若公者,可谓贤矣。得闻住持如聪诵李公之贤,因徴文于余。义不敢辞,乃述其事,以志其美于不朽云。
碑阴为“万古流芳”,刻光绪年间碑文。反映了当时上方山与外部寺院交往。
“盖闻善心一举,福利千僧;布施时出,功德百世。兹因蔚州玉泉山铁佛寺比丘僧上莲下如师,来山养静,见閤山老纳昼夜精进,唪经礼忏,祝国祐民,俱是修真利生之士。随发心议之于主僧,愿出衣钵之资京钱壹阡吊整,置地得租钱壹佰吊,于七月十五日办瑜伽圣会,念普佛,办大斋,每位僧[貝親]老钱壹佰零八个。七月三十日念普佛,办大斋晚焰口(施食饿鬼);又出钵资壹佰吊,置地得租钱十吊。二月十九日办观音菩萨圣诞,念普佛,办大斋,又出钵余(钱花光)叁佰吊,仝天缘寺悟真师功德银壹佰两,同置地得租钱陆拾吊,作为延寿堂养老病之费。主僧见其屡屡发心,志诚不倦,恐后没其功德,故垂碑碑阴以志之。
兹有直隶宣郡蔚州大同广崚(灵)县广宁山双龙寺僧、善人等助银办斋,每年二月廿一日、四月初四八日、六月初三日,供佛及僧大众念佛,普报四恩(父母、众生、国王、三宝恩),拔济三涂(火、刀、血涂)。天地无言,四时常兴。着空归有,着有落空。汝不取相,我扬其名。遗嘱后来,勿失前踪。
附赘,兹有本山住持僧善宝师,出钵资壹佰千,愿以每年十二月佛道日设斋,供众永远功德。特铭垂志。
大清光绪乙酉拾壹(1885)年拾月吉日,兜率寺住持真修立”。
殿前东侧为“重砌上方兜率寺天梯路记”。
“重砌上方兜率寺天梯路记
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南阳李璋撰
徴仕郎中书舍人直文渊阁预修国史金台杨全书
直文华殿前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安成李纶篆
御用监太监王公瑞,弘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钦承上命,差往小西天等处散布施。我皇上以西天诸寺密迩皇陵(?),恩命是以特下;又以王公素存心于好善,简在帝心,有日用是命往。公行至房山兜率寺,见其佛刹创于往昔,而寺前路通四远,顾乃崎岖陡峻,一至辄有修砌开辟之念,抑欲将顺圣意,波及涂人也。顷之僧众,持疏合爪拜于前,请为修路缘。王公曰:嘻,一念发于吾心,寺僧未必知,何为而感通?抑僧众有是心,吾亦未之知,何为而默契?似有不偶者,遂慨然诺之。而各监太监,若秦公德辈,闻风翕然助缘,则又因公之善念,皆有以感触其心焉。于是取木石于山,鸠工于民,不劳余力,砌成天梯千余步,宽展坦夷,有若平地,来往之人,啧啧称颂。始事于是岁四月八日,而毕工于是冬仲月之五日。寺僧复请琢石求文,以记其事,并及诸乐助者之名氏。众咸曰:天梯之成,倡于王公一念之间,而感发于吾辈。是缘也,盖王公之赐也,于吾辈何有?公曰:吾兹行奉皇命,适然至此,因而感发。是缘也,盖皇上之赐也,于吾心何有?公事竣而还朝,间语予以事之始末,而丐予执笔以从事。嗟夫!好善之心,人人有之。而人所以有是心者,人心中具一性;人性中通一理,理无不善,故无不好善。所谓□□之天性,特在感发之。何如当皇上孝思皇陵,推恩布施,是以好善之天感乎公;公心以主缘,修路为心,是以好善之天感乎人。及将立石记工,又皆不自以为功,乃惟所自出于皇上,则此心好善之天推充弥满,不有以感苍之天乎?有感必有应,予于是知上天必以百福万寿,锡吾皇下及诸公,视此天梯,一步进一步,庸何异乎?予亦乐为记之,俾寺僧用垂诸不朽云。
因施工,不能拍出殿后外壁镶嵌的万历五(1577)年司礼监掌事冯保所书《四十二章经》石刻。
其东侧有 “老米会施田碑记”。
碑额“衔垂奕祀”,下部字迹缺损。讲述“俾令禅学高僧有以养其生、而修其性,此米会之所以兴也……康熙癸巳(1713)岁,京都善人把君,米会之倡始者也……雍正癸丑(1733)岁,续有崔君步把总后程……乾隆岁在庚午(1750),会中众善始行捐金置田,计地壹顷捌拾贰亩……乾隆贰十玖年岁在甲申(1764)二月朔日西直门外米会檀越立”。
后记置地分布“……共九段开列于左:坐落房山县东南,南北地壹段肆拾亩……尧□(似‘老’、本人好奇尧乐府的来历)府村西南,南北地壹段叁拾叁亩……坐落坟庄村南,南北地壹……座落下中院村东,东西地拾捌亩;壹段肆亩;上中院村西北,南北……”。
由于施工,兜率寺北的藏经阁不去了。
来到圣泉庵三岔口。
北上一斗泉,《房山76》写过。
旱龙潭,源于上方山开山始祖的传说:
此坑原为水潭,毒龙所居。东汉时华严慧晟到来,与毒龙斗法,毒龙败走天开塔下黑龙潭(见《房山21》),并带走了上方山的水。慧晟前去索水,得一斗笠,置于一斗泉。
天坑,上口约30米,下口60多米,底部坡状,深40—70米。
沿路东上,到达青龙峰山脊。
原有一民国十六年铜钟,抗战作了武器。
现铁钟有伤,遍饰流苏法轮,上多为梵文,仅南侧汉字:“发心人屈福成,沙门普英、善敬,善人王友贤、刘福海,宣德乙卯()年五月吉日,铸匠周福清造”。
钟楼西望,隔沟崖下是化严洞。
向北,兜率寺位于锦绣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