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沥水村西。左上月牙鞍,右上三岔,中为棺材山的U形断口。
上文《车玉沟》及以前的《房山20涞沥水》、《房山77穿越棺材山》,都是涞沥水四周。本文走村西大坡,到青峰岭断崖。
黄线为近年铺修的村西到车玉沟的“小断崖环线”。

2014年3月22日,再上断崖。
抄小路,上西坡坎台。

不久,就汇到“环线”上。
对面山脊,有人在攀登,去月牙鞍、棺材山。

过一沟口。“环线”去沟北(右)侧。

登沟南侧山脊,西行。

一块平板石块刻“仙人桌”。
西南方向是月牙鞍,隔谷相望去月牙鞍的山脊。

对面山脊,又一拨登山者。

右侧是村西上来的路。

北向远方可见猫耳山、坡峰岭西端的窟窿石断缝。
隔沟山脊是返回的路,其上有驴友命名的“五星羊圈”。

西望大坡。
同车玉沟一样,涞沥水西山是一处近乎平整的西北—东南向大斜坡,因为坡度与视线接近,看似不远,实际漫长。
大坡被常年降水冲蚀出深浅不一的沟谷。

一处小山门。

棺材山跃出山坡。
这是一条涞沥水过岭,通三流水、杏黄的古道。一路沿电杆方向,就可到达三岔、九口鞍。

半途位置,路左有一废址。
规模比一般民居大,不知是否曾为寺庙。

址前的石臼、石槽。

一只不认识的铸铁件,正面。

背面。

前行,看见青峰岭顶和右侧的断崖豁口。

回看,可见“五星羊圈”和沟里的黄山店。

东北侧,“窟窿石断缝”延伸到脚下沟里。

前行,棺材山北端与青峰岭左右相映。

棺材山北端。

沟对面崖下有民居。

隔沟望民居。

要从沟端绕行。

民居侧是处大型羊圈。

一个废弃的房基。

民居废弃时间不长,侧墙已塌。

民房利用崖下凹槽而建。

房北有块很大的石板,其上东望山下。
沟右侧绕过来。

南望棺材山及废居。

废居北侧再上。

一条不短的山脊。

山脊看棺材山。

前行出现岔道:左去棺材山,右去“三岔”。

一段阴坡,植被茂盛。

电杆直走高处,路右侧绕行。

到达山脊凹口。
涞沥水西山大坡,看似不远,走了2.5小时。

南,过顶去棺材山。

北,过台去三岔。

台上,西望青银沟。
大洼尖清晰可见,白云坨恰露坨顶。

拉近。
在此,才能清楚看见驴友所称的“梯子峪”、“之字道”的方位。

对面是大房山的分水岭,去九口鞍的古道挂在陡坡上。

下面低洼处,就是“三岔”。
青峰岭顶部有条通缝,是青峰岭的标志。对面的冰湖沟(见《房山80》)也可看到。

这就是“三岔”。
实际左还有个小岔,下青银沟。

三岔绕山去断崖。
以下为多次拍摄的照片,以行走方位为序。

绕山,回看棺材山、远处的上方山。
右侧低洼山脊就是“三岔”。

来到断崖前。远处是猫耳山。

左是幽岚山的五指峰、华木伦、包子峰诸峰。
下面就是幽深的冰湖沟。

黄“△”是上文《房山85》到达的位置。

脚下万丈深渊。

右侧绝壁挑出一台。

身在其上,可见人的渺小。

喜欢断崖的惊心动魄。发几张以前雾天照片。

冰湖沟地处阴面,晴天光线差距太大。
雾天呈一幅幽美的水墨图。



左侧青峰岭顶,可绕上。

两块石板,如万米跳台。
这里看不见对子鞍。

冰湖沟深陷在巨大的阴影里。


黄“△”还是前文到达的位置。

脚下。

右侧山头。

回看青峰岭的山顶。

下望断崖和那处挑台。
说来神奇:涞沥水西侧大坡是块漫长的大斜面(见上文图1);到此突然断裂,塌落深谷。

返回断崖,沿崖边小径,去挑台。

挑台伸出山体。过去不由地腿脚发颤。

再看青峰岭山顶。

对面的对子鞍被遮挡。

幽岚山与猫耳山。

下行。
大坡如苍茫的草原;远处的大、小猫耳山像一对兄弟。

南侧的棺材山与上方山。

大坡漫长。

坡峰岭西顶突出大坡。左侧是近几年铺修的“小断崖环线”。
远处的黄山店“黄山”着了火。

不走“环线”,沿野路直下。

夕阳下的棺材山。

大坡漫长,走得脚趾发痛,终于到达“五星羊圈”。

由断崖下山,到涞沥水村主路,用了1.5小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