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70 再访庄公院

标签:
庄公院历史房山知县罗在公明清碑文清代地产告示辽定光佛舍利塔 |
分类: 房山篇 |
《房山19》写过庄公院,但碑文抄录不全不细。看黄院沟残碑后,叹然再访,竟发现重要线索。
近期,铁路前已经新铺了砼路面,铁路后也新修了毛石便道。
沟端部,庄公院在北侧台地。县志有:“仙台山,又名小白山,其脉来自西北之黄山。城西南二十余里,山阳有超化寺,其殿题额曰仙台,故名。老柏参天,危崖泻瀑,野花自放,山鸟时名,为一山之胜”。
来路。沟口东向偏南,可见娄子水村一角、周口店南部瓦井等村。
此番再访,主要抄录文字。不想恢复一新,有了新感触。
立碑均为清前中期,系统地记录了庄公院清代历史、官方公文等。特别是,康熙时房山知县罗在公值得借机一提。
《房山县志》对罗在公褒赞有加:“清四川顺庆府营山县(现南充营山)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任房山县知县,在任七年,政绩称畿辅最。免拨卢沟兵饷,除义和厂钱粮侵渔;编审人丁均平,详慎蝗蝻为害;不避勤劳,而且长于听讼,两造不得循其情;用法严明,强悍一概化其俗;访浪仙(贾岛)之墓,阐发幽光;续房山之志,留心文化;不畏强权,杜旗人之扰。士民悦之,如赤子之依父母焉”。
其中:“罗在公续修房山志序:邑之有志,靡所不载。然其一定不易者,既已志之,无庸增也。其因人而起者,日新月盛,不可不续也。故修造不续,则忘其功;职官不续,则遗其名;文章不续,则泯其言;人物节义不续,则失其贤。是可忽乎?况考之旧志,多有不实。如县署,则云革故鼎新矣,今何残破不堪耶。正庭重簷三间,以及六房库藏架阁马科,仪门三间、与东西角门,则云重修矣。今为时无几何,以片瓦不存耶。贾岛墓云在西南,今何以在东南耶。实与不实姑不辨,今第就佟令以后应志者载附篇末,以备考据云尔。康熙三十年知房山事四川营山县举人罗在公职”。
罗在公勤于公事之余,考证房山古迹。查访贾岛遗迹、修贾岛祠、辨孙膑墓等,县志有载。其人博学,文章华丽工整,事成得意之情洋溢字间。罗在公为庄公院两次撰文。
碑身八卦为边。县志抄录的碑文除少时间、官职,且多处不对。现更补:
“创建三清殿碑记(县志:修砖公院三清殿碑)
盖闻洞天福地,壮五岳之奇观;羽驾飚车,泛三山之怪跡。终南太乙之境,每□□(志补:多仙)居;函□(志补:谷)令尹之关,曾浮紫气。秦皇鞭石,不废人工;汉帝望仙,特崇楼阁。盖穆穆群仙之府,必霄汉乃栖;而煌煌太上之尊,非琼台不驻。惟兹砖公院者,房邑之胜境也。高可卧云,广惟容膝。山腰古木,坐來处处生凉;石径崚峋,踏去层层皆净。冬有凌雪之竹,春多带寒之花。门拥白云,远接沧海之日;茶香丹灶,近汲石窟之泉。固已大殊尘寰,迥別人世矣。有炼师王讳太定者,勤行不怠,诚恪为怀。教本希夷,窥至道之奥妙;功常抱一,透元关之精微。居院十年,补茸外更无余事;诵经万卷,应酬中咸有道心。谓地以最上为贵,道以无极为尊。此院前俯尘寰,尚有未了彻之色相;后拥丹崖,尽可供太清之神明。爰募金钱,共图美景。斧凿并用,劈开混元之□(志补:天);□(志补:巧)力兼施,平成妙有之地。中建三清一殿,辉耀入云;旁列方丈两居,爽朗映日。癸酉(1693)经始,甲□(志补:戌,1694)造成。下官盖尝遊而览焉。丹梯数仞如登子晋之台(传周灵王太子,嵩山修炼升仙),微窍一门恍入长房之室(费长房,古神话人物)。立危崖而寓目俗骨为惊,倚洞口以乘风尘心顿濯。香烟缭绕,玉皇帝座匪遥,磐声悠扬;钧天广乐,如听坐羽士之榻,忽悟前身。遂向平之怀,要诸异日,念王师之功不可没。而众姓之善,难以湮爰,构俚文用垂不朽。
旹
皇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岁次甲戌仲秋吉旦文林郎知房山县事候推主事□(营)山罗在公撰并书
御前侍卫内务府营造司郎中正黄旗佐领管甲喇章京(仿明官爵,后来的轻车都尉)事佛保
赐进士第直隶钱谷守道参议特升江南提督学院猗氏(山西临猗县)邵嗣尧”
此文记录了庄公院地理环境之优美,康熙时道士王太定建院时间、内容。曾在《房山19》认为此文“夸大华丽”,现在其境体会,则赞许罗公之评价:我们东奔西走,探奇赏景,其实身边何尚缺过美景。熟视无睹,没有静心体会而已。
碑阴镌刻:太极、日月、山川和一幅“修道成仙”图:松梅、山石、亭榭中,道士焚香,仙鹤自云间而降。
碑刻“京都顺天府信拾”姓名,远则到“山西平阳府灵石县”。
落款:“龙门派第九代山西太原府崞邑(现原平县)受戒弟子王太定”。
碑文:
“重修右殿碑记(县志:重修砖公院石殿碑)。
诣封奉政大夫顺天府房山县知县加四级候补主事前乡贡进士蜀营山罗在公撰文
国子监拔贡监生邑人李天性书丹
邑[峸]贡生齐维藩篆额
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古之圣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者,莫不有天焉。以先后其间,盖志气感应之际,诚之不可掩。有如此顾,不独圣人为然也。即世之匹夫匹妇,各以其志补造化之不足者,亦往往如是。盖圣人如天地之大,而匹夫匹妇亦小天地也,其理宁有殊哉。吾于道人王太定修砖公院见之,此院向为僧舍,后归道家,而旧剎犹存,相传为元人所建云。余尝入其中,见金像庄严,但梁柱倾颓,几不可待,使太定少存。我人见因其颓而毁之易,以太上天尊亦无不可,即不然跡托于逍遥,而志存夫衣食。若今之庸吏辈视官廨如秦越,则虽有天可感,亦乌能使之必应哉。乃太定则不然,一日乞疏于余以募。余笑曰:道人而营佛殿可乎?定曰:圣一也,乌乎不可。余曰:当兹物力困穷,毋论募之不应,即应矣,山高水远,材木何以登,砖瓦何以造?定曰:不然,今所乏者工资耳。吾观院西有石可采,而前山有土可陶。吾将以石砌其內,而以砖饰其外。外视如台,内观如洞。洞妥,佛像台建斗母亭,不用一木,而工有坚于木者,大夫姑待之。余壮而疏焉,尚疑其事之难成也。乃未几登山,以观而石果出矣。又未几,而台已成矣,亭已就矣,像已妥矣,且禅房厨舍山门配殿俱焕然改观矣。余讶其速,而信有志竟成如此。太定曰:大夫知其一未知其二,此殿成而石已竭,砖足而土已尽。向之泉水如线,惧不足用,今则混混湧出。种种异事,皆天为之定,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功,愿大夫记之。余曰:此真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者也。虽然先天固子之功,后天亦子之功也。使人人如子,天下何事不成哉。因为之记。是役也譬逐鹿,然太定持之,里民刘馨升角之,其功均不可没云。
大清康熙三十七(1698)年岁次戊寅十月谷旦立
小结:
1、这里罗在公官衔多了“乡贡进士”,按县志是罗任知县最后一年。
2、文章围绕“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道教思想,记录了庄公院修建经过:传元所建,向为僧舍,后归道家。王太定采院西石砌其內,烧前山土为砖饰其外。外视如台,内观如洞。台建斗母亭,不用一木,而坚于木。
第四座碑,是标准的清代官方地产告示。
碑额:“名著千载”。前文《房山34谷积山》通过圣旨记录了明代圆通寺地产,这里通过政府公文记录了地产文书。房山荒野另一处清代寺庙地产公文在宝金山玉虚观。
碑文:文中加粗为大字书写。
“钦命刑部尚书管理顺天府事务加四级记录五次胡
特授顺天府府尹记录五次虞
恳恩等事。据房山县庄公院道士纪一通呈报,有开荒地亩为院中香火,恐日后有无知人等争夺侵占,恳赐碑文晓谕等情。当经捝饬,房山县查辨云,后□据该县详称,查庄公院道士纪一通认报开荒小地二十亩,□四亩折册地一亩,共折册地五亩。其地坐落娄子水村庄公院石曹峪,东至小丁沟,南至各子山,西至道口峪,北至石家沟,四至分明。委系香火庙产,业经□□取执照□□年升科(明清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按普通田地征收钱粮)之例,应于乾隆四十九年入奏征粮为始等情,详覆前来查庄公院道士纪一通认恳。地亩□有□□□□为□必经该县□明将届升科之期,除批饬照例升科纳粮外,所有恳熟地亩自应永归庙院□业合行示谕。为此示仰该处居民人等知悉。庄公院道士纪一通开荒地亩,系香火庙产,不得于该地亩四至之内稍有争夺侵占。稍有不遵,许该院道士鸣官究治,毋违特示。
乾隆四十八(1783)年五月十二日
告示右仰知悉
特授房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沈
为晓谕事。照得乾隆三十九年清查开垦地亩案内,庄公院道士纪一通开□□□□□,计小地二十亩,共折册地五亩。其地坐落庄公院,东至小丁沟,南至鸽子山,西至道口峪,北至石家沟,四至分明。前项地亩系庄公院香火庙产,诚恐□□旗民人等有争夺庙产、侵占山界情事,亦未可定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娄子水村并附近等村庄旗民人等知悉。如尔等地亩与庄公院庙产毗连,务须各守山界,勿得任意侵占,并在该道士认恳,恐日后无知人等争夺。倘敢故违许,该道士据实禀报以凭,按法究治。该道士亦不得于四至之外妄思。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右仰知悉
乾隆四十九(1784)年三月廿三日
小结:
1、此时,已是罗在公任房山知县90后,“砖公院”更名“庄公院”,道士已是纪一通。
2、寺院开荒小地块按照4:1折换成官方注册地块,10年后同样“升科”纳粮征税。
3、该沟清代地名:石曹峪、小丁沟、各(鸽)子山、道口峪、石家沟。
碑阴:“流芳万古”。
记载了清康熙到乾隆近百年时间,庄公院“法人”、地产、房产的变化。
碑文:
“立交代人王太定,因为年老不能承管,恐坏圣地,辛访闻有一道人苏太新道德高明,烦娄子水村中证说合,将自己祖业山院交与苏太新名下管业,持受山林,神前有依山林可保。凡村受庄公院石曹峪二沟,北至石家沟,东至丁沟,西至道沟立峪,南至鸽子山,四至分明。山口有香伙地八亩,共为三段。山下有拴马石有军地大小四段,施为山上香火,西至石姓墙。西有阴地,东至石姓,北至山,南至河。土木相连,同中证说,合交付明白,山价银五拾肆两。家伙等物共折银肆拾陆两。同众交完,分文不欠,立字存照。
中证人:李腾鹏、张进朝
皇清康熙五拾叁(1714)年四月初六日立交代人王太定亲笔书字。
说合人:房文焕、王玉宾。
持受山林苏太新。
雍正三(1725)年建修上客堂一处,至五年建修东客堂三间,山下栓马石己资造井一座,有军地四十五亩为山上香火之费。
乾隆陆(1741)年交与法孙纪一通持受。庄公院至四十七(1782)年重修三清殿,补休□西客堂。至五十一(1786)年建修三仙圣像,后又增地五段,钱粮上纳。
施拴马石地功德主马恒德、樊遇时,信官马有仁施舍于庄公院香火之费。
持受庄公院龙门派第九代苏太新徒张清云、赵清兴,孙纪一通徒张杨瑞[徒郭来泰]、吴杨祥。
小结:1、主持变化,王太定、苏太新、纪一通。其中,外来主持接受庙产,花钱110两白银。
2、山上地产由5亩增加到8亩;并2次增加了山下拴马石(庄)军地,为此,造井一座。
3、房产,重修三清殿,修建客堂、三仙像。
清碑前还有一座明末石碑,稍小,断为两截。撰文岳映斗。
可查:岳映斗,陕西三原人,崇祯十六(1643)年癸未科进士,也是明朝最后一科进士。一年后,甲申(1644年)国难,清军入关,岳映斗降清为官。顺治三(1646)年补选清朝庶吉士,官至侍读学士。这应该是岳映斗考取明末进士后,到房山游玩所写。可以想象其时代变迁时的心境。
碑额:“重修碑记”
碑文:“重建超化□碑
自□明而□,佛教浸昌于中国。凡学士大夫及乡邑男妇□□无不钦崇。而□□之思,以绘其仪容,图其居止非故徼福,而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妄滥之祭)也。□□之一念积之也。按志,燕南良邑南山之阳有砖公院,马崔然高□□里许,东西延袤百□余,而其中长椿老相,盖不知其几千万株。□斯□□以尽此山之□概矣。然而不止此也,且斗泉盈溢,逝者如斯。以故□者□者□者□者,青丛郁茂,俱含润色。樵者牧者经者咒者,□□来往□□,余波盛哉。斯水乎不亦有助佛教于汪洋也哉。□而创立不知何代,止有重□十祀复修碑文,迄于今又三百余年矣。经堂殿□将就颓倾,山门□法几无棲息。乃有僧海擎及邑善人李逢春等捐者捐,募者募,不□□间,废堕毕举,而□□修新矣。斯同人力之乐成,其亦神灵之默佑□要之。佛之意净幽者居之,佛之性明高者□之。人必欲居佛于高□幽也,所以成佛之慧也。然净者之含育最深,而明者之□□更远□。是山之左、山之右、山之前、山之后,熙熙攘攘者,有一□□含育炤□之下也哉。自是以往山水同日月而更新,佛教与山水而俱永矣。而吾人之敬是佛者,又乌可一息而少懈哉。谨记。
关中乡进士岳映斗
可见:
1、明代为佛教寺庙,叫过“超化寺”,但“砖公院”名称更早。
2、寺院创立不知何代,有“重□十祀”(辽代,下文再述)复修碑;明末“将就颓倾”,僧海擎及邑善人李逢春等修新。可见清初仍为佛寺。
院东北角就是“仙台水池”。
县志:“在娄子水西五里,即砖公院金鱼池也。池在殿东,方数丈,深数尺。池北有岩高数丈,齐如刀切,水从石缝流出,下注于池。其内畜金鱼无数,水清可数。池三面修竹绕之,水绿竹青,映以红色之鱼,怡情悦目。其池从东南流至庙前,灌园可亩许。园之南岩高十数丈,水下注作瀑布,如晶帘挂檐头,越树巅而下。唐人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聊差堪比拟也”。上为“丹崖”。
西北侧有座小型古塔。
塔身东南面镶嵌石板。
字迹漫散,可辨右为铭文,左为僧众姓名。其中铭文可辨字样:
“……邑山□□□地或有可者皆以……地志燕南良□□黄山之阳有……东西分野……槽南……遗垧□具廓宇圮□垣墉废……则□□□矣逮重熙十祀有瓦……特以兹院施于□郡超化招提为上……等愍□□□□于当寺僧腊间擢……行望素高□□固请不果□□是往……他财得一钱一饭之费曾不自给止以……三间四□赤白结……僧堂一□三间四椽……一所三□□□内收藏……有盛必因……主是院者非……乡人也少小好……”。
网上搜索关键字“重熙十祀”、“超化招提”,竟然可得现代历史学家陈述的《全辽文卷08》,首段就是:
“涿州超化寺诵法华经沙门法慈修建实录
夫汉□而下,像教绵兴。凡都城郡邑,山野林泉,地或有可者,皆以□□□聚缁侣而为修习之所。案(按)地志,燕南良乡县黄山之阳,有古院曰□□。境□一川,地吞百顷。东西分野,敻连于荆□□槽;南□□□,远□于灌山花壁。历载颇深,遗垧靡具,廓宇圮毁,垣墉废倾,避(风)雨□(湿),备行住坐卧之处,则杳无观矣。逮重熙十(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号,1041年)祀,有瓦井村邑人王文正三十余众,特以兹院,施于□郡超化招提,为上院之备也。乃有纲首沙门守能等,愍此荒秽,遂于当寺僧腊(为僧岁月)间,擢大有□□者主焉。众谓我师行望素高,寻以固请,不果辞让。是往往(持)□后,克殚己力,善化他财,得一钱一饭之费,曾不自给。止以□□□□常□□□特于正面建慈氏堂一坐,三间四椽。赤白结□□□□□□人七菩萨并已了毕。西位盖僧堂一坐,三间四椽。□□□□□□□二十坐。定光佛舍利塔一所,三檐八角。内收藏□□□□□□到□□果木二千余根。开科出堪佃□□□□□□□□□□言小小幹□,不克尽书。噫!法之于世,有衰有盛,必因□□□□,□之行世,有废有兴,必因人而主也。主是院者,非我师□□□于□□良缘告毕,思志其功。以师民乡人也,少小好□,□以见托,无克让退,因述鄙词。清宁二(辽道宗耶律洪基年号,1056)年。拓本。”
与塔铭可辨文字完全相符。
可见:
1、寺院历史更早,辽已称“古院”,超过千年历史。辽重熙十(1041)年重建;十多年后,清宁二(1056)年刘师民撰文。不懂“十祀”怎讲。
2、辽时,娄子水村可能不存在,或是南侧瓦井村的一部分。瓦井人将古院“施于”涿州民间佛寺(招提)超化寺,为超化寺的“上院之备”。
3、这是辽代“定光佛舍利塔”,距今近千年。
4、瓦井旧有宝严古寺,民国22(1933)年《游山》记录瓦井“七塔已亡其四”。庄公院、娄子水、瓦井位置如图。
博名“风雨行进”《北京房山定光佛舍利塔及辽代定光佛信仰》分析较细,不作引用。
可查:定光佛,又称燃灯佛,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佛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过去佛为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为弥勒佛。根据佛教“劫世”理论,燃灯生在过去世“庄严劫”,为释迦牟尼授记,并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接班成佛。2004年朝阳南塔附近出土《佛舍利铭记》有:“藏释迦佛舍利一尊,定光佛舍利一十八粒”。释迦佛舍利来自2500年前涅盘火化所得,不明白定光佛舍利的出处。
现在已知“定光佛舍利塔”不过天津盘山、北京通州燃灯佛塔寥寥几座。
看来,这座其貌不扬的房山庄公院塔将有全新的定义和影响。
好奇心驱使,攀进。
这完全是座空心塔。可见,这座三层密檐小塔的塔壁并不厚实,屹立近千年,可谓是个奇迹。
能否推测:密檐塔心曾存放“定光佛舍利”?
想起曾进过的大石窝玉皇塔(见《房山26大石窝》),玉皇塔也可算是密檐空心塔,但其密檐内没有单独空间。
塔西侧。
塔身西南也有嵌石,看不出文字,不能断定原为素面,还是侵蚀已尽。东西塔身七棂假窗。
知道了辽代“定光佛舍利塔”身份、空心密檐塔的构造,再看塔座,不由揪心起来:近千年的古塔危险了。
罗在公“立危崖而寓目俗骨为惊”。现在更“惊”“定光佛舍利塔”的发现与现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