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45 南车营与北荞麦山

标签:
大石河谷石花洞佛像高线古道北荞麦山“港”的别义 |
分类: 房山篇 |
去石花洞路上,过黄土坡村,西侧可见一孤峰,就是北荞麦山。西侧沟南道村民又称之为轿子山。
南车营村前三岔口。南(左)进村,去石花洞。石花洞就在小山里侧山脚。
地图。前文已述,猫耳山东北至连泉顶,再北转东称凤凰岭,南侧燕山又称之北大梁、北侧大石河则称之云蒙山。
《房山县志》又有:“荞麦山,云蒙山西端、北出之支峰也。形似荞麦,故名。”北荞麦山,突兀险峻,别有特色,前文《房山44 朝阳三洞》可见。
一、石花洞佛像。
石花洞口。明朝正统十一(1446)年,云游和尚圆广发现,命名“潜真洞”。
又在洞内入口处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佛像。为此,石花洞曾称为十佛洞、石佛洞。
石花洞门票70元。由于:1、官方资料完整,2、本人反对高价门票,石花洞不详细介绍。
二、南车营古道。
沿村中小道,向南山游转。此次时值12月初,村头柿子树,如火如云,大为壮观。
很甜,带冰碴,比家里存的肉厚。爬山热了吃正好。大概家里温度高,柿子易熟透、变清汤柿吧。
上到村西南的小山包,向东北方向山口回望:山村在薄薄的晨雾中;石花洞在脚下正中,被小山遮挡;远处可见上文《朝阳三洞》的下、中洞的平台石墙;山尖就是上文的“栗子成尖”;右侧山体泛白是去青龙湖的良(乡)三(福)路。
回望过来的山路:南车营村在小山后;远山为荞麦山,有路直通前文的修德谷、半壁店村。这应该是《房山40 房山高线》的一部分。
西山口不长,两侧山体明显经人开凿拓宽过。有陈旧的混凝土基础墩,但其铁件已被剔去。
山口西侧就是杏园沟,旧称“横流水沟”,北通北辛村、河北村,入大石河。
左侧最高峰是连泉顶。翻过西侧的山梁就是上英水,可到到银狐洞。翻山是辛苦的,但在靠驼马运输的过去,路程要比沿大石河绕行,近数倍距离。
三、北荞麦山。
北荞麦山北侧的道路、牌楼、寺庙等都是近十年鸟语林开发的结果。
随着后院的咏经声,来到后院。有3层小楼,无人,经是录音机念的。
楼西北望。左侧建筑原来是鸟语林餐厅。建筑上部那颗黄树是河北镇政府铁瓦寺的那颗大银杏树。
东望上山的路。右磁家务的五座山,下面馒头山;中谷通北车营、良乡;左最高栗子成尖;左谷檀木港108国道,通潭柘寺。
拉近,东庄子村、108国道的大石河桥、将军坨。
四、檀木港的“港”。
回程,先沿水泥路到河南村,再沿阎(村)河(北)路(曾经叫阎东路).
过檀木港村回望将军坨。将军坨也是个开发景区,已关张多年。
此外,大石河谷有许多以“港”为名的村庄。有人称:“过去大石河水位高,可行船,这些村是港口。”我认为:不可能,这里要能行船,房山平原该在水底了。山里老人读“港”音为jiǎng,如:檀木港(jiǎng)、花港(jiǎng)、东港(jiǎng)、北港(jiǎng)之类。所以,“港”不是港口的意思;根据地形,也不是“岗”、“冈”的通假字。
这才发现“港”的另一意思:“jiǎng,方言,指山凹或山沟。”而《房山县志》有云:“山之深者曰峪,峪之通者曰沟,沟之旁支曰港。”这也是房山地名命名的一条规则吧。
大石河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