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44 朝阳三洞

标签:
大石河谷朝阳洞栗子成尖 |
分类: 房山篇 |
朝阳三洞在大石河北岸,与半壁山的背阴洞相对应。过背阴洞,就可见上洞,以及中、下洞的平台。
几次路过,因村民说“路险、没什么意思”、同伴懒得上山而作罢。
近查《日下旧闻考》,有引用清初黄百家《北游纪方》文字:“朝阳洞有二,形如连珠,相隔约十寻。俱叠石作坡,缭以短垣。山势甚峻,从山腹转而上,洞西有岩曰朝阳岩,石壁百仞,横亘里许。岩麓溪水色绿如鸭头,产鱼极美。”的句子。 2013年1月12日,房山平原大雾,独自进山登朝阳洞一看。
右转北车营、青龙湖、良乡。上洞下的印迹与谷歌地图一致,本人错以为是山路。
阎(村)河(北)路将山体劈开。左侧小峰挡住了中、下洞的平台,上洞可见。
再上,人迹少了。从灌木枝杈、动物脚印看,至少7·21后,没人来过。看来选错路了。
荆棘中,看到头顶的大石墙。根据左山顶凹陷,估计是中洞位置。向右侧小山脊靠去。
小山脊东望,看见半壁山。这侧山腰阴影里有背阴洞。平原的大雾向山区散漫过来。
平台上灌木丛生,有近期脚印。台下看见较新石墙,是台角房间的残壁。
平台下望。大石河还有“六山河”之名。
黄百家《北游纪方》还有:“六山河自黑龙关来,东南入琉璃河,上有半壁山,壁立千仞,石罅古柏蒙茸,然长不满二尺。其西山半一小窦曰辟谷洞,峭绝不可上。北为背阴洞,对山望其东,有正觉洞。”为此,《日下旧闻考》解释为:“六山河因黄山、谷积山、半壁山、辟榖山、张良洞、正觉洞、朝阳洞诸水所会,故名。”
其中,辟谷山就是云蒙山,辟谷洞就是王仙洞;背阴洞在半壁山北侧,正觉洞在半壁山谷内。前文均已介绍。朝阳洞属于谷积山西侧。而张良洞在河北镇以北、三十亩地以西的“黄山”。这些山、洞只是房山西山的一小部分,或者仅为一小山峰而已。由此,黄百家到过朝阳洞,但没过佛子庄,否则,不说“自黑龙关来”;而《日下旧闻考》编纂们,并未到过大石河,否则,不应山、洞方位重复。
金祖山南侧有上文提到的马仙洞。与这里相似,都是洞前人工垒砌一个大平台。
高处看大石河如山谷绸带,蜿蜒顺畅。黄百家“岩麓溪水色绿如鸭头,产鱼极美。”估计是秋季。说明当时大石河水况,但不知吃的什么鱼?
温度变化,镜头结雾。可见洞分两支向上延伸,坡度较大。坡上堆满顶部坍塌石块。
峰顶独特。位于谷积山“马喊岭”南侧,当地称“双尖”,我看倒像“谷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