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周30 大灰厂娘娘庙、芦潭古道、石佛、戒台寺塔林

标签:
大灰厂娘娘庙芦潭古道石佛戒台寺塔林杂谈 |
分类: 北京其他篇 |
接上篇,虽处丰台门头沟,但距房山近,前房山文中已提及。
这一带处于丰台、门头沟交界,距房山不远。
1、大灰厂娘娘庙
娘娘庙是中国民间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北方一般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
该娘娘庙翻修太新,其他就不介绍了。沿村西主路去门头沟方向。
这条道不一般,它是著名的京西芦潭古道。
2、芦潭古道
著名京西进香古道,目的地是戒台、潭柘两寺。古道两条:
北道,庞潭古道,经石景山的庞村渡口过永定河,沿现在的108国道,到达苛萝坨,盘山道南达戒台寺,西达潭柘寺;现保存较好的是苛萝坨——戒台寺段,坡度较大。
南道,芦潭古道,经卢沟桥、长辛店、辛庄、大灰厂、石佛村,到戒台寺、潭柘寺。南道较为平缓,当年康熙、乾隆进香走此道,当地人称御道。现保存完好的是石佛村段。
所以,娘娘庙前的大灰厂东路,已是芦潭古道的一部分,只是已被沥青路面代替。
出大灰厂后,道路西北方向连续慢坡,进入门头沟界。近坡顶前,左侧石灰采石厂就是石佛村的东口。石佛村位于两山间峡谷内。
3、石佛村石佛
村西部北侧一处突出杂乱的岩壁上,保存着一群摩崖佛像,这正是石佛村的来历。
根据戒台寺的兴衰和雕刻技法推断,石佛造像开凿于明代天顺(1457)到万历年间(1620)。
前方立着一尊无头佛像。估计佛头文革破坏,头部现存门头沟博物馆。
崖壁前有一古桥,据称不过前几年才清理出来。弥勒佛、立佛是清理水沟时挖出。
现除松树外已无庵痕。
继续上行寻找戒台寺塔林。
回望,石佛像快被民房遮挡。天气晴朗,远处清晰看到中央电视塔,红三角下。
4、戒台寺塔林
然后是两高塔和众多残塔组成的塔林。
塔铭:“大明僧录司左讲经兼万寿禅寺开山第一代住持钦依筑坛传戒坛主知幻大和尚之灵塔”。
这就是前文“西甘池慧聚寺”提过的明代戒台寺开山祖师知幻大师的灵塔。
资料:戒台寺原名“慧聚寺”,始建于隋代,名慧聚寺。辽代法均和尚振兴慧聚寺,并建大戒坛。金代悟铢、元代月泉都是戒台寺著名僧人。元末战乱,戒台寺几近荒废。明代知幻大师受命重建。
知幻(1401—1456),俗姓刘,名道孚。明宣德帝召进紫禁城讲经说法。宣德九年(1434),皇帝拨重金重修戒台寺,命知幻为戒台寺住持坛主,对戒台寺进行了长达7年的大规模整修,现戒台寺基本保持明代面貌。正统元年(1436),英宗皇帝召见知幻,授以他“僧录司左讲经”(朝廷佛教管理最高官员)之职,将慧聚寺改名为“万寿禅寺”,奠定了戒台寺在中国佛教界的重要地位。
紧挨着知幻灵塔有一座高大的覆钵式塔。体架尚存,上部相轮完好。
但表面剥落殆尽,塔基也残破不堪。
这种残塔约有二三十座,或许还有更多经历风雨摧残,已夷为平地了吧。
也许现在的戒台寺塔林,就是前文介绍的瓦窑“峰香公(也是戒台寺明代主持)寿塔”一带以前的“乱塔寺”风貌。
残塔。
北侧可见佛龛、地宫已盗。样式近于清代。
5、戒台寺东侧
塔林向西不远悬崖上,可俯视戒台寺。左峰为现千灵山主峰极乐峰。
由此可直接下山,但比来路窄陡。
该松西去不远是戒台寺东门,常锁。向东下北沟,沟内窄陡。
较早照片。
资料:金刚雀牌坊,坐西朝东,明代仿木结构,两柱单间一层楼,庑殿顶。
东面斗拱下浮雕的一佛四菩萨,龙门坊上雕饰一佛二菩萨四供养菩萨像,坊心楷书“永镇皇图”,落款小字“大清光绪壬辰(1892)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重修”,两侧浮雕天王像各一尊,小额坊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两边雕饰佛八宝图案,两柱内侧的雀替下雕饰力士像两尊。西侧斗拱下也饰一佛四菩萨,坐势与正面一样,龙门坊上饰三世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两边饰菩提树,坊心为楷书“祗圆真镜”,落款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1599)年岁次乙亥季春吉日立”。柱上浮雕楷书对联:“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日轮星鉴大明洪护梵王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