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法的捷径
(2013-01-16 09:50:35)
标签:
文钞万物五蕴微尘阶级杂谈 |
分类: 佛经咒大全 |
研究佛法者。具有三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谓之心性。及物性。盖一切物。莫不有性。此心物等。皆奉于性理。故统称之一体二用。体者。乃永世不变之性体。用者乃随因缘之变化而作其用。又此性体与作用。不相离故。其用虽随因缘变化之时。而永未离不变之体。何以故。因此天埋本体。尽虚空。遍法界。无朕兆。无形相。无始终。无内外。而无大不充。无小不入。所以者何。十方无量微尘数法界。无一非此理体所成故。此体如虚空。虚空无微不入。虽邻虚微物。亦有坏时。虚空不坏。纵虚空有壅灭之时。而性理不坏不灭。故曰真空。
世间所有一切巨细等物。皆可勘验。吾人为动物之一。察人性之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发于心识。心识发于物相。物相出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成于四微。(色香味触)微色为地大之因。微香为风大之因。微味为水大之因。微触为火大之因。又四微由何而生。曰。舌识生其味。眼识生其色。鼻识生其香。身识生其触。然在识从何而生乎。曰。觉性生身识。嗅性生鼻识。尝性生舌识。闻性生耳识。见性生眼识。知性生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审而不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尚有第七摩那识。亦审亦但。第八阿赖耶识。但而不审。第七识又名传递识。以之而传入传出。以第八识。为含藏之主体。又名之为含藏识。此第七第八两识。皆依真如性理而起始。又第七识。传入现行之事实。含藏于第八识中。熏成种子。遇有因缘。传出时。谓之种子发现行。现行之性。普遍法界。随处而生心识。心识又生四微。四微生四大。(地水火风土木金石摄予地大之内)以显虚空。而生起宇宙山河。森罗万象。飞潜动植等物。是乃巨细隐显循环。因之种子又成现行。而熏种子。如是轮转不息者也。六道轮回之名实。即摄在此循环轮转之中。此是略说佛法大钢。入手之梗概。以便由粗入细。由细入微。由微入玄。由玄入妙。妙者不可心思口议。玄者了不可得。妙者无可说。在此无得无说处。但反心光觉照。于此清净无为心中。有何法尘缘影耶。再于清净心中。放出无尘智。遍观宇宙万物何者是我。何者非我。那里还有是身非身。复向何处问菩提。在此不可捞摸处。于妙观察智可得商量。则转八识成四智。有日可期矣。
向者所说。有赖四悉因缘。引导背尘合觉。消灭忧悲苦恼。所谓忧悲苦恼者。是由根本错误。迷本性理。错用心识。如同认贼为子。那能有好日子的生活。本来无贼。起初时即错用心识。如同养民成盗。若正用心识。如同将匪招安。即是背尘合觉。盖宇宙万物等。皆是意根外之五尘。及是意根内之法尘。共成六尘。皆成色相。吾人及动物。若依佛法用之如法。皆能成贤成圣成佛。若用之不当。则如造就贼匪。自盗家宝。自害自受。其用之当与不当。唯在心识。心识对于六尘之色相有迷悟深浅之分。其色尘有可对可见具足之色。只一也。其不具足之色。可对而不可见之声香味触之四也。又不可对不可见之色。无可表示者。乃法尘之一也。吾人对此三种色尘。嗜好之者。各有深浅不同。又贤人对此色尘舍之。圣人远之。佛陀不取不舍。惟我世间人。与二十八层天上之天人。无一不对此六种色尘。迷为真实。由此起惑造业不休。故成苦乐之阶级。而天上人间之贤人。圣人。佛陀。则超然而不在其列。果能正用心识。背尘合觉。而反观诸尘之性理。可谓之照见五蕴皆成妙有真空。乃即天理之本然。万物之趣向。不思而证。不勉而中。岂非从世法而入佛法之捷径者哉。总而言之。观诸法妙有。性空而已矣。---《湛山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