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德为什么更殊胜?
(2012-12-07 16:29:39)
标签:
五行殊胜大恶世人阳德 |
分类: 行善积德和做人修行原则 |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准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其义本于孔圣赞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而曰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庆而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必举家咸务阴骘,而后可称积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庆。是故余庆易晓,而本然之庆难晓也。
书曰,考终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当以二氏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
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异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
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
德,能守护一个人的一生,德,亦能帮天生坎坷的人化险为夷。
佛教从来不算命看命,却是看命算命最精准的一门,因为佛教看的是因果。
人之所以为人,全是因果。我常对我朋友说,命无需看了,真会看的只有佛门中人.
中国民间历来有积阳德、积阴德之说。
积阳德,即为他人做了善事并被人知道,赢得了他人的赞誉或应有的回报。这种善报已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积阴德,却不同,为他人做了善事不被世人知道,善报没有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这种善报只能通过不可视的时空完成。这种善报未使人得到可视的荣华富贵,但使人得到了不可视的寿命延长。
史书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著名的卦师,曾断定一人40岁时必死,后来此人不但未死,而且60岁时还当了宰相。占卜极准的卦师心中不服,一种强烈的理念,驱使他非要查个究竟不可。
他终于查出,这个宰相在二十几岁时,曾拾到一串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他没有贪欲,将原物交还失主而不求回报。
此事令老卦师深受震动,悟出一个大道理,他对天长叹:“富贵有命,生死在天,天在哪里,在人心中。阴德充盈,也能冲出五行。”
人善心静,养血益气。
人在受到善的撞击时,常会感到一股暖流沐浴全身。
善是人体积极因素的起动器,让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善,可加快气血流通。
善待他人必生福光。这是一条定律,悟出此番道理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愿有造化之人沐浴在福光之中。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相随心变。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此话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