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者心情始终都应该是平静的。
平静是一种静止的美,仿佛一方如镜的湖水,映出青山翠绿的同时,也映衬出自然那份博大的空灵。当波涛风浪搅浑这潭湖水时,我们再也看不到那处依山傍水的风景,也见不到那份灵明湛寂的静美。
尘世就像是一个布满风浪的海,时而平静,时而凶险,时而翻腾,时而柔顺。而海中的我们,俨然是一群茫然的泳者,随波逐流,时而沉浮,时而搏击,时而游弋,时而歇息。当风霜浊浪反复鞭打我们脆弱的心性时,我们领悟到了“痛”的含义。我们开始学会了痛定思痛,学会了如何保护和安抚自己那颗疲惫受伤的心。为了生命中那道极乐的彩虹,我们向着那开满莲花的彼岸,奋力地游去,虽然很苦,但我们很幸运。先他人,我们已经感受到佛光的温暖,我们学会了在翻腾不息的红尘浊浪中,如何审视自己的人生,当尘埃风霜裹压我们脆弱的躯体时,我们欣喜地发现:生命中还有一份永恒的幸福叫-------清净!
尘缘境相就像是一个个霸道的引领者,引导我们的六根在摸黑前行,为了转瞬的美丽我们欢喜,或为虚幻的痛楚我们叹息,我们的心情就像一块刚解冻的烙饼,感受煎熬记忆的同时亦要承受那份刺骨的寒意。
现代人经常讲疲惫,为什么会疲惫,是因为你六尘缘影的妄心,一刻也未曾歇息。你的六根每天都在分别着“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你的心绪时时被“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根牢牢地抓紧,你已经找不到自我了,被欲望膨胀的心性无法抵挡四方业力的牵引,在生命的的长河里,你只有辗转无依,生生死死,了无出期!
让我们学会安静,学会用心去解读“清净”的意义。
让烦恼随风去,把忧愁化作云!红尘的喧嚣和你没关系,那颗清净心才是你自己。
很多修行念佛人,虽然天天做功课,表现得很精进,却满脸忧烦,挂相很重,心思很重,念佛诵经心情压抑,不得自在,这就是事上(贪、嗔、痴、慢、疑)和理上(身见、边见、邪见、戒见、见取见)不明,修学不得法,没有把佛法融于生活。遇事爱起心分别,心量狭隘,过于在意个人的取舍得失。行、住、坐、卧皆被“我相”和“境相”所困,这种人往往活得很累、很辛苦。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心情不对,需要即刻调整,时时反观自性:我的心情为什么不好?为什么时常忧郁苦闷?是心事太重还是挂碍太多?修行讲四大皆空,我还在执着什么??我应该赶快放下,放下所有的妄念执着,放下一切的我执纷争,放得越彻底我就会越自在,放得越彻底我就会越空灵!
“时时观自在”,会观才得自在,观什么,观心!观照好我们的心情。我们应该用一个健康的心绪去面对我们的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种境相,苦也好,乐也好,顺也罢,逆也罢,内心如如不动,平静面对,泰然处之,这就是“定”力!戒、定、慧三修,有“定”才会出“慧”,开“慧”了,你的“定”和“戒”就会更加具足。
平静是心绪回归自性的显现!
“动生烦恼,静生智”,没有平和的心境,你不可能专心做好某件事,不可能很好地去和生活中的各种缘相融、相处。念佛人念不出清净,禅修者入不了禅定,这不得不说是广大行者的悲哀!“心情”,仿佛是一盏心灵的明灯,时刻警示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在娑婆俗尘中,努力找寻那份清净无染的性情!
修学者要善于修“观”,要从细微处去修,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修。“止”是什么?是收摄,是平静,是清净。修“止观”,就是要我们用清净心去观照事物的本质,浮躁不安的心性是不可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的。“止”不是“死止”,是灵动的,是真心的妙用!过于求“止”,定力过足,容易呆滞;过于修“观”,慧力过猛,身心浮动,只有“定慧均等”,方能随顺心性,得安然妙乐。
心情是修学的镜子。要知道一个人修学境界如何,你可以尝试问他几个关于心情的问题:你念佛快乐吗?你念佛幸福吗?你念佛自在吗?如果他不能坦然地表现出那份欢喜,说明他心里还有挂碍,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念佛的意义以及修佛带来的乐趣。念佛是念自性,要念出轻安、自在,念出本自具足的灵明觉性。生活中真正修学如法的人,会不断放下自己的身心,会把凡尘世相一一照破,在红尘俗世中,应机接物,巧用智慧,不取于相,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获法喜充满,而得无上妙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