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它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这个国家迄今为止获得的成功,也是由于得益于它的“文化红利”。】
——政治学断想(6)
上小学时,语文教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抽空教过一簇宋人小诗。第一首作者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江上渔者)
而后一首作者是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还有一首,作者是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
宋朝是一个儒学兴盛的时期;它的文学也流露出更多的儒者关怀。每当重读这样的文学,人们的内心都会重新受到一次人道主义的净化。
按照政治哲学家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的说法,先知以其戒律规定了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因而也随着宗教的流传,成为了后世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批判者。
其实,一切文明典籍,都对后世来说具有政治批判的功能。人们对善恶、对错,政策是否公正,以及错误是否可原谅或不可原谅的衡量的基本依据,仍是他们脑子里留着的两千多年的文明经典以及经典教义(原则)。
也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儒学无可争议地是中国政治学的一个核心环节。辛亥革命至今,百年过去,中国社会仍恪守着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些重要原则。
在政治上,首先是对仁政,对文治,对道德领导力和文化昌明的向往,以及相对应的,是对暴政,对武力征服和镇压,对横徵暴敛,以及对封闭言路、钳制舆论的统治方式的批判。社会的这一基本态度,是伴随着西周以来的“天命”概念,以及一次次民间造反、政权更迭延续下来的,并不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或某些理论著作的翻译和引进才形成的。
这也就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它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这个国家迄今为止获得的成功,也是由于得益于它的“文化红利”。
而现在社会上此起彼伏的对为富不仁的斥责,对地方财政的忧虑,对昏庸官吏的鄙夷,对教育滞后的愤慨,也都带有儒学的传统价值观的烙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