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的月亮是中秋月圆,今夕的月亮是未成满弦团圆,月宫冷清,星河璀璨,并未遇见嫦娥舒广袖的多姿多彩,玉兔雪白,顾盼生辉,那是对人间的流连。
周作人先生,在饥馑的中秋节仅喜人间月饼的美味可口,却不喜文人们找来的雅致赏月。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以满足口欲为根本,这是节日本身的实质,他把一个中秋满圆写得异常文气,细读来察觉有些许丝丝的凉意。
余秋雨的月亮,写了一个伟大的女性在中秋节季的美国悄无声息的离去,用哀怨的笔触写了张爱玲孤独的灵魂在寂寞中升天。如似那月桂丹香,凝聚在洗练的月影寒光。那种冷,多生了许多无奈花落谁家院的萧瑟,照在上海少女张爱玲艳裹的旗袍上。
《牡丹亭》的杜丽娘,也在这个中秋夜却连这一天都过不去。八月十五的晚上,杜丽娘看看病势转沉,今宵欠好。她想再看一眼中秋的月亮。可偏偏这一年的中秋,风雨萧条,月影无踪。“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杜丽娘的生命就在这凄冷的中秋风雨中,带着对父母的愧疚,对爱情的绝望,走到了尽头。月亮是这样的吝啬与无情,连最后一点光亮都不肯给她。其实,就算那一夜天朗气清,皓月当空,杜丽娘终将离魂。她得的是心病,宿命上说,陈最良的药方和石道姑的巫术都救不了情深款款的她,月亮一样也救她不了。
月亮,本就清冷孤寂。它可以那么圆,却也那么冷。如果嫦娥早知道广寒宫里如此凄冷孤寂,也无风雨也无情,不知她是否还愿意化羽成仙。诗人们愿意用月亮表达思念。思念其实也就是思而不得见,只剩想念,只剩孤独。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是潇洒,却也透着清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此时的李太白,心中想的会是谁呢?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知月总要残缺,人总有离散,圆月之下,他依然无比思念胞弟苏辙。李清照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赵明诚分居两地的她,望着月亮,想着夫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中的情是分离难圆的惆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着墨最多的一次中秋节,却写出了前八十回中最多的凄凉。那一夜,风气森森,月色惨淡,先是宁府那边祠堂里弄神弄鬼,莫名惊悚,搅得众人没了兴致。荣国府这里,虽人气香烟,晶艳氤氲,却再无往日的热闹。所有的欢笑都是强打精神的勉为其难。听着袅袅悠悠呜呜咽咽的笛声,看着半壁余空人员凋零的宴席,连贾母都不免堕下泪来。而当曲终人散时,最为孤苦伶仃的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出了“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悲凉至极的诗句。这样的中秋,哪里有丝毫花好月圆人团圆的欢乐?满眼可见均是浓到化不开的愁绪。当空那轮明月,依然发出清冷的光,清冷地看着人间的聚散离合。这一切都与我酷冷的月亮无关涉。
《牡丹亭》毕竟不是《红楼梦》,它不那么彻底悲凉。所以当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鬼魂幽会之时,“常时夜夜对月而眠”。此时的月亮,又是那么的情意绵绵,含情脉脉,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暧昧与温柔的浪漫。不知此时的杜丽娘,可还记得她生前那个中秋夜,想见却不得相见寒气逼人冷冷的白月光。
今年的中秋月,季遇变迁,疫情凶险,天灾未卜,祸兮福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类的向往只有这灰蒙蒙的月可知人间的阻隔惆怅。只有有情有义的人才在乞福远方的亲人师友故旧共赏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