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史书记载,科举考试制度起源于隋唐。对应的书院、庠序也兴起于察举选拔人才制度的诞生。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建立讲学的地方。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的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在两宋时期,书院尤其兴盛,四大书院闻名华夏。程朱理学在朝廷的地位,极大的推动了书院的发展。元代各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两代书院成为朝廷养士储才之所。
忠州书院始建明末清初,龙翔寺也是忠州有名的书院。忠州书院尤清时的忠州白鹿书院蜚声巴蜀。洋渡陈家坡人陈攀凤曾主持过该书院。何映辰也是洋渡花林驿何氏宗族有名的私熟先生。陈攀凤以曾进京赶考,为卓文柄中堂私熟老师,因坛藏金酒佚事而名响京师。
白鹿书院科举考试成果丰硕,何映辰两子何荣楠、何荣樾兄弟曾在此书院就读,后高中进士及第,成为忠州科举考试制度的成功人士。白鹿书院也是忠州乡试州属的考棚。马识途有专文讲述忠州考棚、忠州生员的佚文趣事。
说说古代的考棚。考棚封建朝廷按州府设置,考棚每一扇窗户对应着每一个考生座位,而屋子里面则是隔开的一个个小间,应试的考生们每人一间。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考场,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这些程仪大多数在参加考试之前,无论年龄大小,从事举子业的读书人都叫童生。童生需要通过县、府、院三试,才能博得秀才的功名,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生员。并且还要反复接受院试的例考。院试每一年有岁考,用来检查其学业的优劣,酌定赏罚。
《明史》载: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后,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考好了有奖赏,官府还发粮饷,考不好减等级,甚至鞭挞,最不合格者取消秀才资格,退回童生。
院试每两年举行一次科考,由学官举行甄别性考试。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州府乡试,谓之科考。其等级次第仍分为六等,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未得不得应试乡试。以此筛选,确定生员参加在省城举办的乡试资格。忠州明清府衙为重庆府,乡试在渝州赴考。
忠州书院下有私熟,私熟教育遍布各城镇乡村、宗族、富家,直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才势衰落寂。清灭,民国推翻了帝制,科考也取消,而新旧两种教育模式仍在中国并存,那时新学在维新变法康梁时代已经萌芽,朝廷正统的仕进仍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西学东渐人士受西方文化影响,反对这一制度呼声很高,深究国家贫弱怪罪于此制度,发动了著名的五四运动。现在回到现实细想,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有一种代人受过的感觉。现在的全国高考制度依然残留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只是摒弃了科举不合理的成份,加大了培养选拔人才的科学成份。也算给此制度一个公道的评判。
《儒林外史》把科举考试制度逼疯逼傻的儒士、举子业众生像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突生寒颤、畏惧。科举制度也有令人讨厌固有的问题,缺点也非常明显。最大的坏处莫过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味追求读书做官为仕的理想,表现出来的是迂腐陈旧的观念和思想。科举制度坏处明显,而没有科举考试制度更让人惧怕与担心,担心更失公平、公允,堵断庶族白丁的升迁之路。所以它仍是当时,直至今日世界上最为公平、公正,最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至今无有它法可以替代。许多人感叹有了此制度,才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贫困学子才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近日正是全国高考日,想到了中国的教育沿袭,高考与科举,想到了白鹿书院与忠州考棚,著文祝福忠州的学子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举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