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一文】读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一则
(2016-01-13 14:34:58)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晨读一文 |
《扪虱新话》一则
【原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世传欧阳公平昔为文章,每就纸上净讫,即粘挂斋壁,卧兴看之,屡思屡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盖其精如此,大抵文以精故工,以工故传远。三折肱始为良医,百步穿杨始名善射,真可传者,皆不苟者也。
【白话】读书要知入与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世人传说欧阳修平时写文章,每次先在纸上打草稿,写成后就把它粘挂在墙壁上,卧时和起床都看着这篇文章,反复思考,多次修改,甚至有改到最后全篇竟没有留下原先文章中一个字的情况。欧阳修为文精益求精的情况就是这样。一般说来,文章因为精益求精所以工整,因为工整所以传得久远。手臂三次骨折,终于成为良医。百步穿杨,才能称为善于射箭。那些可以流传下来的诗文,都是毫不苟且的作品。
【品读】读书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有许多方法的,古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语言,其实也是让人明白事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这里陈善总结的读书方法,主要阐述的是读书入与出的问题。搞清了入与出的关系,也就掌握了读书的秘密。入得进,出不来就成读死书和书奴、书呆子,读书不仅要懂得入,还要懂得出,同时还要知道读书的目的,懂得思辨,最终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提高自己的智慧,古人说“开卷有益”其实这与写书人的学识智慧人品有关,思想高洁之人写的书是良师益友,否则,还不如不读,古人还说“尽信书,还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读书做学问也不都是“开卷有益”。欧阳修是古文大家,他的文章之所以传之千古,是有好的思想和驾驭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是用自己的学识学问征服了读者,他写文章是相当下工夫的,如何修改文章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最后改到不着原文一字,这种苦功夫是常人不可企及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