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撑“评价”长嵩,评教学过程

(2022-08-01 16:34:56)

小学心理活动课注重体验,在实施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式师生人际互动。

(一)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与体验性

教学是否以活动为载体?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规则管理如何?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体验时间充分?体验是否丰富深刻? 活动设计是否做到独特新颖、有价值、有情境性?等。一年级“小学新生活,我来了”心理活动课,教师用“天使微笑”导入“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向同学微笑问好。当你觉得对方的笑容很亲切,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评课者认为:用“天使微笑”作为暖场,调动全班积极性,活跃气氛,规则简单、操性性强。导入活动与本课实质性有内在联系,即用“微笑适应新生活”过渡至课题。现代知识观强调“情境性”即创建实习场,学生在课堂情境上习得的“微笑人际”方式迁移到真实生活中,实现“学习和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与节奏感

课堂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层次分明?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节奏是否和谐?各环节是否“节奏明显、动静结合”?内部结构是否集中火力,目标明确?环节之间逻辑是否严谨?等。课堂结构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事件分配,它反映着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心理活动课结构包括导入环节,主体活动、分享环节、总结延伸。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暖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活动让学生有更深层的体验,分享交流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体验,在讨论中加深感悟,深化认知。总结延伸让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与实际生活联系,延伸课堂有效性。课堂结构要紧扣活动目标,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统一性和效益性原则设计课程。

(三)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丰富灵活性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心理辅导技术方法?教学呈现是否丰富灵活?是否根据情境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是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否允许有多种且符合不同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存在,如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等教学方式,配合不同感元(视觉型、听觉型、体觉型)孩子的学习方式等。

(四)教学的亮点和提升点

教师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这是听课的关键,教学的闪光点往往就在这时出现。心理课堂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要看面对这份未知,它能打开多少空间。而交流与分享就是打开这个空间的钥匙。心理活动课的生成性决定了学生多元、个性的经验表达。老师是否恰当提问,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面对学生的各种生成,教师如何辨析归纳,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到本质,从混乱到明晰。交流分享的形式需多元化,促进团体动力形成。如课堂“对话交往”除了师生互动,还需有生生互动,教师是否善用课堂人际资源?是否能强调“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情景活动,共振出更大的智慧火花。同时,评课者还要关注,面对交流分享不在预设问题之内的课堂事件,教师能否能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同时,评课老师可从活动和体验的角度进行重点评价,准确说出不足,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和提升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