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年给亲友写封信

(2025-10-17 15:37:39)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今天,手机、电话、电脑等通讯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更成为年轻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可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骨子里,书信,仍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中国古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家书更是亲友间心对心道白的呼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以如此经典的诗句,描述着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枢纽作用。世世代代,书信,成了人们思想沟通的第一道驿路,航行万里的第一座码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书信的地位越来越没落了,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嫔妃,独自享受着那份恬静的落寞和孤寂。

很惭愧,离家在外这些年,我只给父母写过一封家书,还是大三那年在学校入党时需要父母的签字,邮寄调函时我顺便写了几句言简意赅的问候语。

前年春节回家探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母亲的枕头下面发现了这封简短的家书,纸张已被折得皱巴巴,上面的字迹都发黄了。父亲说,你妈每次想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我知道,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不识几个字,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艰难看信的情景,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

尤清晰地记得,2004年来省城读大学,8岁的表妹去火车站送我。快上车时,她忽然凑近我的耳朵说道:“表哥,你到了学校后,一定记得给我写信啊!我们老师开始教写信了,收到你的信我会很高兴的,同学们也会羡慕我的。”我摸着她的头说:“好,表哥答应你!”一到学校,我便给表妹寄去一封信,还有我在学校的照片。我能想到表妹收到信时的欣喜,不过一直担心我的字她是否都认识。

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每周都能收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帮同学的来信,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每次拆信时,心里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信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人虽相隔千里,情意却更加浓郁。然后,马上伏案认真回信,讲述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回忆往昔的快乐与美好。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进一家教育杂志社做编辑,因为工作的原因,也会偶尔收到一些作者的手写稿件,和电脑里那些冷冰冰的电子邮件相比,每次拆信时,久违的淡淡墨香扑面而来,都让我感到格外的温馨和愉快。

2015年中秋节前,我突发奇想,特意去邮局买了一叠贺卡,花了半天时间,认真写上祝福语,然后邮寄了出去。几天后,父母第一个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你的贺卡我们收到了,你爸激动得一夜未宿。”接着,一位远方的好友给我打来电话,感慨地说:“你知道吗,这是我近几年收到的最珍贵的一份节日祝福!千篇一律的手机短信,我早已看得麻木,没有任何感觉;但手捧你那熟悉的字迹,我却倍感幸福和温暖。谢谢你!”但已经读大学的表妹却在电话里嘲笑道:“表哥,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写信,俗!发条微信,又快又省钱!”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一阵莫名的酸楚。

现在,想和亲朋挚友联系了,只需手指在手机和电脑上轻轻一点,一句简洁的祝福立即就传递给了对方。然而,这种流水线式的机械化问候,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已全然找不到当年书信往来的感觉了。真不知道,书信没落的那刻,感情的韧性还能撑多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其实,无论你说我怀旧也好,墨守成规也罢,在我心中,仍对书信有很深的感情。书信就像一件昔日美丽的毛衣,追求时尚的人已俨然顾不上再瞥它一眼了,只能让它静静地落满尘埃。可我却为这种遗失而感到可惜,丢了它,就像是丢掉一位挚友,一份美丽温馨的心情;忘记它,好似遗弃了许多珍贵美好的回忆!

转眼又到岁末,在2016年“元旦”来临之际,朋友,无论工作再忙,有空了,我们不妨再重新拿起笔,用久违的温情给家乡的亲人、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为我们捎去的,不仅是真诚的祝福和温暖的问候,更捎去了一份久违的感动与惊喜。

文学,曾是很多人的梦想,给人以强大的自信和力量。文学,也是思想者的天堂,任人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或许你有很多人生感悟,或许你的细腻情感需要一起分享,而我们始终在静静地倾听、守候。(文:王世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岁末怀想
后一篇:相约“咕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