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赞(9)

(2025-09-15 11:06:17)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9)母 亲

逝者如斯夫,老母亲驾鹤西去整整三年时间了。三年来,母亲慈祥面容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苍老身影一次次映入我们的眼帘,叮咛嘱咐一次次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1933年农历三月初八,母亲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由于生得乖巧,外祖父给她取名巧爱。那时外祖父家境贫寒,尽管日子过得很苦很难,但母亲也有她童年欢乐的时光。进扫盲班学习文化,与同龄伙伴跳着“霸王鞭”舞、唱着根据地解放区“民间小曲”。1950年,母亲与父亲结婚。那时,祖父经商做生意,家境还算殷实,婚礼还算体面,以“东洋车”为花轿将母亲娶进了原市区华盛街西阁的家门,在市内主街“永合楼”宴请宾客,气氛热闹。从此,母亲开始了她为人之母的生活。

1951至1965年的15年间,母亲生育6个儿子1个女儿。那时家境并不富裕,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60元的工资收入。吃饭穿衣是大事,母亲首先要攒足一家六七口人的口粮钱,以便深秋后分得口粮。每年过年要为6个孩子缝制新衣裳。当年大儿子13岁小学毕业那年,是选择回村务农,还是继续上学,母亲力主供给上学。尽管经济十分拮据,母亲毅然决然,变卖了她心爱的手镯等首饰,送大儿子到工业学校完成学业。四儿子因病早逝。五个儿子要结婚了,母亲又一次一次紧锣密鼓地张罗婚事,添置家具,缝制被褥,操持婚宴。陆续将五个媳妇迎进家门,一个姑娘聘进女婿。接着又先后五次伺候媳妇生孩子、坐月子,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一日五餐,保证了媳孙的健康平安。再后来就是帮着孩子带孩子。

记得1962年,精简压缩城市人口,父亲响应中央号召,带领全家返回祖籍农村。当时农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糠面糊糊。那时母亲忙忙碌碌,一年四季没有一个空闲。开春,母亲要拆洗和缝补一家老小冬季穿过的棉衣棉裤,破了的要补上,小了的要设法加宽加大。入夏,母亲要搓麻绳,纳鞋底,做新鞋,一家老小七八双鞋,针针线线,密密麻麻。进入秋季,要腌制酸菜,母亲将菜洗干净,切成丝,装进缸。赶制越冬蔬菜,要把红、白萝卜擦成丝、切成片、晾晒干,母亲一点一点做着,一件一件办着。剥玉米,碾谷子,常常操劳到夜深人静。冬天,母亲烧炕火,添炭封火,清理炉灰,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辛苦了母亲,温暖了孩子。春去春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母亲总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辞劳苦,忙不停歇。

家里的缝纫机是母亲辛勤劳作最有力的见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母亲在矿务局缝纫社参加工作,学习裁剪缝纫,技术娴熟,成为一把好手。60年的岁月,母亲在缝纫机上付出了多少劳动,制作了多少衣服,难以做出精确的统计。但有一样可以证明的是,这台名牌缝纫机的挑线孔,坚韧的优质钢材,竟然被软软的线绳磨透。母亲与缝纫机有不解之缘,直至她去世的前一天,母亲还为至亲在缝纫机上制作了最后一双鞋垫。

母亲天资聪颖,记忆力和理解力非同一般,虽然只有扫盲的文化水平,读书识字不多,却完整地看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加之电视连续剧的演播,对其中的主要情节记得清清楚楚,锦句锦段背诵如流。母亲还能将一曲山西梆子《打金枝》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在公园里演唱《康熙王朝》主题曲,音调和节拍的把握很是到位,赢得满场喝彩。母亲在缝纫机上绣鞋垫,无须事先构图,直接走针过线,莲花、牡丹、鲤鱼、孔雀,活脱脱跃然出现,栩栩如生。一些细碎布料,拼接起来构成图案,做成门帘,落落大方,不显俗套。母亲在面塑上也很拿手,蒸面样,捏个老虎、老鼠、蛇盘兔、花朵等,十分逼真。

回首往事,母亲就是这样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与她发生矛盾和冲突,顶撞她,给她脸色,母亲就以一句“哪个羔羊不抵母”自嘲,淡然把对立化解。

母亲生前对她的后事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不要走在寒冬腊月,让孩子们受冻挨冷;一个是不能病在床上,拖累孩子在她身边伺候她。2015年农历三月初八,在她83岁生日这天清晨,母亲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时候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母亲的两个愿望都得以实现,可是却给儿子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不尽的思念。(文:慧明  慧平xawb201805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母亲赞(8)
后一篇:母亲赞(1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