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报人散文奖作品选(3)
(2025-04-04 20:41:14)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1)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C)
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稻海,扬波叠翠。潺潺的水声,奔涌的水流,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奖劝农桑的功绩。
韩愈初抵潮州,即作《潮州刺史谢上表》。刘大櫆点校《韩昌黎文集》,评其“通篇硬语相接,雄迈无敌”。其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恰是韩愈的忠贞与坦诚。偏居一隅的韩愈,勤于王室,忠于职守,不敢以州小地僻而忽之,不敢以体弱多病而怠之,其呼天、呼地、呼父母之连天悲号,皆为忠悌者之举,尽是贤达者之为。
《韩昌黎文集》还收录了《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一文。这是元和十五年十一月,韩愈从袁州调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时写下的,叙述他在袁州时放免男女奴婢731人,故历来史志均将释奴一事系于他任袁州刺史之时。
其实早在潮州时,韩愈已经注意到岭南“没良为奴”的陋习。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礼义,以富为雄……是以汉室常罢弃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有唐一代,尽管较之前代已有明显的进步,奴隶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仍有不同程度的浮沉反复。当时的一个潜规则是“帅海南者,京师权要多托买南人为奴婢”。代买奴婢成为被流放官员向京师当权者献媚取宠的捷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获罪远贬的韩愈,何尝不希望京师当权者施以援手,以便早日回朝?可是他并没有以此谋取进身之阶,而是施以德政与人道,大举赎放奴婢,这恰是韩愈的刚正廉明。
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韩愈认为,国家治理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用德礼即推行儒家的“仁义”之道,“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
百千之数,其值几何?唐代币制混乱,很难做出标准。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数目不可谓少。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
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相传赵德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进士,早于韩愈14年登第。唐代登进士第者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合格方能授官。但赵德未能顺利通过此考试,所以韩愈刺潮时,他还是一个“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的庶民。但是,赵德“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的品行学识,终于被韩愈发现,他对赵德的评价是“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于是毅然举荐他“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督生徒,兴恺悌之风”。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树一代之新风,斯有万世之太平。苏轼因此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感喟不已:“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元和十四年,这艰辛的一年终于浩荡地行至岁末。
韩愈接到圣旨,“于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准例量移袁州”。次年,韩愈以袁州刺史身份,重蒙圣宠,“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监祭酒,复赐金紫”。此后一年,韩愈的官职经历了五次变动:由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由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由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转兵部侍郎、由兵部侍郎再转吏部侍郎。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