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情结与海洋意识
(2025-03-27 15:53: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选 |
在1840年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患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于是,从春秋时起,各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所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浩大的防御工程。并且,从秦代起,汉民族的统治者就有了一种非常浓烈的“长城情结”,多数政权建立之后,都热衷于对长城进行加修、加固。而明朝的统治者们,对长城的迷信和依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长城经过了20次大规模的修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代修筑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有“长城情结”,历史上,至少有四个朝代对修长城这件事不太热衷,即唐、宋、元、清。清朝对于长城是坚决不修,康熙皇帝就坚决反对修长城,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明确表示不同意:“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挡,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绵延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长城不是万能的,诚如康熙所分析的那样,那么长的战线,怎么可能防守得过来?
纵观有明一代,有好几次,北方异族都是突破长城防线,然后长驱直入,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十一月的“己巳之变”,后金统帅皇太极率领他的军队和蒙古兵约十万人,避开了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绕道辽西,从长城防御薄弱的喜峰口以西的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峪大举入侵,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突破了长城防线,一路杀向北京。可见,在这次战役中,长城成了一种摆设,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记得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个电视片把世界文明分为黄色和蓝色两种,黄色文明即过于依恋土地,象征着保守;蓝色文明则放眼于海洋,象征着开放的姿态。我们国家一直是以黄色文明为主的,对大海的认知比西方要晚很多年。其实,明朝的海军力量,足以成为世界霸主。美国学者李露晔在《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中这样写道:“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但中国并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诚如费正清所言:“中国人在15世纪已具有向海外扩张的能力,但却没有去进行扩张。”连老黑格尔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好望角抵达印度洋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的海军匹敌。”
1424年,全力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死去,下西洋一事逐渐搁浅。后来的明朝皇帝在观念上更加趋向保守,至此,壮烈的大航海运动结束,明朝皇帝把全部精力用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长城遂不断地修了又修,中国因此错失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法国汉学家多米尼克·勒列夫尔不无遗憾地写道:“当西方正准备冲向全球的时候,中国却自我退缩了。”清朝建立之后,统治者虽然不再修长城了,但他们对海洋的战略意义仍然没有足够的认知,却通过发布禁海令来阻止与海洋的交往,使中国再次与海洋文明失之交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正因如此,长城便修了又修、不断地加高加厚加长;到了近代,危机从南边来了,一向被认为安全的大海不再是安全的屏障。敌人从海上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一个屈辱的时代开始了,统治阶级这才感觉到了长城的无用。
“长城情结”和“海洋意识”,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一个保守,一个开放。而两种不同的心态,则代表了两种观念,也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最终注定了不同的结局。1840年6月,大英帝国的舰队驶入广东珠江口外,以重炮猛轰中国守军,中国守军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江面,和血色残阳融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而此时,曾被历代帝王修了又修的长城,正湮没在杂草丛中,成了一堆没用的废砖,在瑟瑟风中讲述着一个民族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文: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