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刑潮
(2024-11-28 18:53:3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令家父赵占斌生前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他青年时期曾作为全县文艺骨干,在千人露天戏场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现代秦腔《红灯记》中李玉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乃至于时隔30多年后,他从省城退休返回乡里,四乡八堡的老年人老远碰见,一时忘记了他的官名和小名,却脱口招呼道:“李玉和!李玉和回来啦!”父亲则喜得鼻子眼睛一齐笑,胡叫冒答应着:“回来啦,回来啦……”拧身,对旁侧满眼疑惑的外孙、孙女道:“爷爷当年扮演的抗战英雄李玉和,要唱腔有唱腔,要扮相有扮相,要气场有气场,那真叫一个嫽啊!”言罢,笔挺了佝偻的腰板,清亮了沙哑的嗓子,字正腔圆、板眼有致地唱着“手提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龙潭。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
父亲的唱腔,也掀开我尘封已久的大闹“刑场”的“抗战”记忆。当时,身为人民公社秘书兼文艺队队长的父亲,周身上下涌动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冲天干劲,虽然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却不觉得苦,不觉得累,相反以苦为乐,充实无比。特别是受领在全县率先排演《红灯记》的任务后,更是热血沸腾、使命在肩。在省城剧团专业演员周氏夫妇手把手的教辅下,由各村文艺骨干临时组成的剧组班子各司其职,很快进入角色。特别是扮演男一号李玉和的父亲,在熟悉唱词、体会唱腔的同时,阅读了多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努力使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有序的彩排后,终于迎来全县观摩首演这一天。时值冬夜,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刺骨的西北风如狼一般嚎叫。原以为气候恶劣,不会有多少观众到场,不料露天戏场里早早地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就连四周的残垣断壁及树杈上都或骑或坐满了大人和孩子。
观众热情似火,演员们更是全身心投入。特别是装扮在身的父亲,哪里还有公社秘书赵占斌的影子,分明就是疾恶如仇的革命者李玉和啊!在《斗鸠山》一场戏中,李玉和一见叛徒王连举,顿时怒火中烧,一边痛斥:“无耻叛徒!”一边抡圆胳膊,将蒲扇般的大巴掌重重地打在对方的脸上。按照排练,此处应是假动作,不料情之所至,假戏真做,猝不及防的“王连举”被打了个趔趄。不知实情的观众齐声喝彩:“打得好!打得好!”
观众喝彩一声高过一声,很快到了《刑场斗争》这一场。随着“狱警传似狼嚎迈步出监”的唱腔,遍体鳞伤的李玉和艰难而豪迈地上场亮相,不等下句“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的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的雄心壮志冲云霄”唱完,台下年幼的我挣脱奶奶的怀抱,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放开我爸爸!”一边冲上前,扯住一名日本兵连踢带打:“你们这些坏蛋!放开我爸爸……”我的哭喊声极大地感染了观众,一大群娃娃和不少成人观众纷纷冲上戏台,用身体将“李玉和”团团保护起来,异口同声道:“放开李玉和!放开李玉和……”任凭公社干部和剧组工作人员如何劝解,终究无济于事,演出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暂停。我的“少年英雄”大闹“刑场”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老乡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无独有偶的是,据说该剧在其他公社巡演过程中,亦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观众们为了保护李奶奶与李玉和父女而冲击演出的事件发生。
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正义,坚决抵制法西斯侵略之热情由此可见一斑。(文: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