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林记忆(5)

(2024-11-27 16:46:1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3)开元诗篇

唐人蔡孚在《奉和圣制龙池篇》中写道:“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潜龙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莫疑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这位开元时期的起居郎用一首应制诗,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的奇闻。

中宗时期,长安东部隆庆坊的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一户王姓人家宅院里的井水开始慢慢外溢,后来就逐渐淹没了周围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一方十数顷的池塘。街巷里一时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这个池塘气滋云生,是一种风云际会之兆。还有人曾看见晨光里潜入过一条霞光附体的游龙,说坊里肯定是栖居了真命天子,而后来形势的发展却也果不其然给应验了。中宗生性就比较仁厚,又几经武则天的封立废黜之后,早就心灰意冷不喜政事了,而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却忌惮缺失权柄的悲凉,她们先是借机参政,进而又萌发了篡位的野心,竟联手毒死中宗,都企图想效法武后称帝。临淄王李隆基觉察后,果敢地率领御林军杀进皇宫,铲除了韦后和她们的那帮羽翼未丰的党羽,又在太平公主的号召下,恢复了睿宗的帝位,而李隆基虽非长子却因平叛有功就被破格封立为了太子,不久又接受禅让登基,成为了开创一代盛世的明皇。

隆庆坊原是李隆基为临淄王时的府邸。坊间的池水,也就因隆庆坊而取名隆庆池。李隆基登基后,为避“隆”讳便改掉了隆庆坊的“隆”字,因为这里让一个封王成为了天子,所以就取了一个“兴”字,从此坊名就更名为了兴庆坊,而隆庆池也随之改称兴庆池了。

古人认为,水为穴之外气、龙之血脉。此处外气横行,内气止生,自是一处“见龙在田”的宝地。李隆基从这里登上了权力之巅,对此地也就感情有加,于是便于开元二年开始,以原太子殿为主重修宫室。后经十四年的修葺最终扩建成为了著名的殿宇兴庆宫,与太极宫、大明宫一起被并称为长安三大内。公元728年,唐玄宗由大明宫移驾兴庆宫。从此这方坐拥龙脉、紫气围拢的南内,开始演绎了华夏文明史上最为激越的华章,直将大唐王朝带入了一个鼎盛的繁荣时代。

盛世必定会有一群卓越的人物。这一时期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文化繁荣亦尤为突出。不仅诞生了戏剧的鼻祖李隆基,还会聚了以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为代表的精英。在兴庆宫的金明门内,专门设置了翰林院。吴道子巡游各地后把山水尽揽入怀回到了长安,然后就在这里画尽了天下的山色,而诗仙李太白又更是在这里写成了《斥蛮书》等大篇的文章,同时还用洋溢的诗词将贵妃的美艳赞誉到了极致。

那时,长安城时兴牡丹,沉香亭前就被这夺目的国色装扮得华美而绚丽,唐明皇经常挽着更有羞花之色的美人杨玉环来观景赏花。一天,贵妃来了兴致,想借景抒情与梨园弟子共舞。玄宗为了博得红颜的欢愉,便敕令李白填写新词。李白仗着自己会写诗,还真有点恃才傲物,根本就不好好上班,当时正约了几个朋友在西市的胡姬酒肆中喝酒聊天,奉诏入宫后还仍然是一副醉意蒙眬的样子,话都说不清楚,皇上见了原本很不高兴,但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一听明圣意,醉意中就即景一蹴而就,脱口而出了《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醉意为李太白营造了如仙的意境,酒气更使他发散出了卓越的才情。三首诗文既是对这位绝色贵妃的赞美,也是对那个盛世时代的歌颂,玄宗听到了这样的赞歌还怎么能有再继续生气的道理。

默立于兴庆湖的岸边,一湖透碧的春潮荡漾着久远的涟漪,看着层层的水波,隔着时光的距离,想像从前的风景。四周还生长着一样的花草,我也似乎还能听到一些当年的声音,有李龟年檀板击节的歌声,有明皇轻吹丝竹的乐音,也有贵妃美艳的笑语。当波平浪静,身边再重新归为一片沉寂的时候,我才又清醒了过来,美人早已玉殒香消,而李龟年的歌声又如何能绕过漫漫的时间,一切都飘逝远去了。但是,沉香亭还依然如旧,只是沉香木的馨香已被千年的湖风吹尽。

兴庆宫伴随着李隆基走向辉煌的顶点后,在宏远的历史中湮没、废弛了。如今,只留下了“勤政务本楼”的底基、础石和一片瓦砾残迹,傍依着婆娑的树影,静立在湖岸的水边。眼前,蔓草荒烟。千余年前的盛世笙歌和万国来朝的大唐气象,都交融在遗址旁的一方石碑之上。寥寥的数言铭文,只因了记叙岁月的恢弘,仍让人对那古老年代的壮丽传说充满了遐想。但是,怎样的辉煌却也都无法与时间角力,留下的没有持久的权柄、没有永昌的基业,只有永恒的诗篇。(文:王潇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大闹“刑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