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味(20)
(2024-11-16 15:27: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20)春茶帖
周华诚
仲春,我走在龙井茶园,左手与右手都是一行一行的茶树,雨后茶园碧绿如洗,树影婆娑,远处山色空蒙,云雾缭绕。这样的茶园春色,真是令人欣喜。我想起自己家乡的茶山上,此时便有一丛丛的映山红点缀其间,细竹也会在茶园里生长,弯下腰身,能找到一根根澄黄肥胖的小野笋。茶山上鸟鸣啾啾,涧水潺潺,采茶的妇人三三两两地散落在绿影深处,嘻嘻哈哈地谈笑,手指翻飞,正在采茶。
杭州真是茶之宝地。它襟江带湖,一条波澜壮阔的钱塘江环抱杭州,一座清丽婉约的西湖落在胸前,一江与一湖,水气调和,给杭州的山水物候带来灵气与滋养。这里气候暖和湿润,四季分明,时常是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群山之中的天然小气候,有利于生长出品质优异的茶叶。陆羽的《茶经》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目山者与舒州同”。因之,杭州自古便是名茶产区。南宋时,杭州茶事兴盛,从寺院,到宫廷,再到民间,茶礼仪已然成为体系,而名扬中外的径山茶礼,就是此时形成。
杭州名茶众多,明代13种名茶中,三种就产自杭州。其中最知名者,便有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龙井既是寺名,又是泉名,亦是茶名。龙井茶是苏东坡的好友辩才从天竺山带过来的,因为辩才落脚的地方有龙井寺和龙井泉,所以取名龙井茶。龙井茶背后神秘的传说更赋予其名满天下之誉。狮子峰有18棵御茶树,人们都愿去一睹真容,说起来,那些树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因传说为乾隆皇帝手植的或是赐封的,龙井茶也因此有了一层隐约的贵族皇权意味。
酒近侠,茶类隐。茶的历史,在中国源远而流长。从西汉一直到隋唐,古人都是煮茶来饮,持续千年。到了初唐,人们开始讲究起喝茶的形式,有了煎茶,也有人尝试着在煎茶的同时,加入盐、姜等作料。到了宋代,饮茶又发生了变化,叫做点茶了。
唐代的煎茶道,复杂,高雅,只适合少数的文人墨客山林隐逸,五六个人在一起来煎茶。而宋代把它简化,形成了点茶法。历史总是越来越简单的。到了明代,饮茶法又简化,成为烹茶法。茶道越来越简化,到了清代,就是泡茶了。
中国的博物馆里,有许多宝贝都与“茶”有关,比如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茗园赌市图》,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等等。中国的茶文化,在宋代达到高峰,整个国家,上到皇室权贵、贤达文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茶为时尚,以茶为风雅。
宋徽宗是一个奢华的帝王,但同时也是一名雅士,以诗文绘画见长,偏好茗饮。他不仅画有珍品《文会图》,还著有《大观茶论》,此文洋洋洒洒3000字,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摘、蒸压、鉴辨、碾压等都做了论述,而且见解独到。
《斗茶图》的画者赵孟頫是宋代皇室的世孙,他在元朝为官,自然心中积郁,便常借茗事以忘忧。《斗茶图》描绘的是宋代一个普通的市井百姓斗茶场景:画面上有四个人物,一个人手中拿着空碗,口中似有评说;另一人则一手提着茶壶,一手拿着茶杯,正欲品茶;还有一人正在注水入杯,一个女子站在男人的身后,面前摆放着茶炉、水壶等用具。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动感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我们可以穿越,返回到南宋时的临安城,便时常可在街巷看到这样的斗茶场面了。茶圣陆羽说,茶有五美,火之美、茶之美、味之美、器之美、境之美。所以斗茶,不仅要斗火、斗水、斗味,也要斗器、斗境。斗茶的人,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类似于一个茶会,大家坐下来比赛,一边品茶,一边斗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至于围观者众,就更添一分热闹了。
到南宋末年,禅宗的临济宗一派的点茶礼仪,被东渡僧从径山寺带到了日本。于是,日本有了茶道,它是我们南宋点茶法的一个分支。日本的茶道,礼仪非常严格,也非常富有禅味,正是因为它的来源是中国的临济宗。
而今在杭州,茶的印迹随处可见。如果到周边的山里去走一走,除了看见漫山的茶园,亦可闻见新茶的悠香。龙井茶的炒制,是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技艺。我见过梅家坞的茶工炒茶,抖、带、搭、甩、捺、拓、扣、压、磨、推,号称十大手法,而在我看来,仿佛是太极高手在施展绝妙武功,其手法之多变,气势之连贯,简直叫人叹为观止。新茶上来之后,春和景明的时光里,我们坐下来,泡上一杯茶,悠悠地喝起来,没有二话。(xawb201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