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文:徐君峰15)
(2024-06-22 20:57: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一)秦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
秦始皇以前的秦国,对匈奴的骚扰,一般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征发人民修筑长城,但并没有能够保障安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把匈奴势力驱逐到阴山以北。秦军渡过黄河,控制了高阙要塞,从内地徙民种植,设置了九原郡。同时,修筑了长城。出于积极防御的需要,秦下令修筑秦直道,这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最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再次发动骚扰,秦军可由咸阳循秦直道抵九原郡,登上阴山,进行抗击。
(二)秦直道的起点
秦直道以云阳为起点,县北甘泉山是避暑胜地,山上有林光宫。战国时,甘泉和谷口就以险要著称,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秦始皇住在山上,并不只是为了避暑,兼有抗击匈奴坐镇指挥的政治意义。西汉时在林光宫旁另起甘泉宫,扩大后把林光宫包括在里面,林光宫的名称因而湮没了。因甘泉宫旁曾建过汉武帝庙,后人讹传为梁武帝,故有此村名。遗址上有两个高土台,西边的叫承水台,东边的叫望母台,望母台东北还有一个稍低的亮马台。承水台即汉代记载的甘泉宫中的通天台。梁武帝村东南2公里海拔1276米,甘泉山诸峰中较高的一座叫好花圪垯,路旁海拔1768.9米,相差492.9米。从梁武帝村北行,一路慢坡就可达好花圪垯之下。
(三)子午岭南段上的秦直道及其遗迹
甘泉山是子午岭南端的支岭,秦直道上山后循岭北行。子午岭南段直道的具体记载,始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襄乐镇东80里是艾蒿店和五里墩之间的一段子午岭,秦直道的遗迹一直保存到现在。陕西富县还有一条叫“圣人条”的道路,据康熙《鄜州志》载:“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宽阔可并行车二三辆,蜿蜒转折,南道嵯峨,西达庆阳,疑即(蒙)恬所开者。”这显然是指子午岭上的秦直道。富县之西从兴隆关至土桥之间30里上下的一段子午岭上,现在还可以寻觅秦直道的遗迹。据旬邑石门关一带人们记忆,距今数十年前,由石门关至马栏河一段子午岭的主脉风子梁,正是关中棉花向北运输的道路。子午岭上秦直道遗迹能够保留到现在,是历代断断续续通行的结果。但这只是一个原因,而灌木丛生、植被茂密应该是另一个原因。
(四)子午岭北段上的秦直道及其遗迹
子午岭北段秦直道记载见于唐代《括地志》,从子午岭现存秦直道遗迹来看,子午岭北段主脉之上,现在绝大部分还有道路可通,应该就是秦直道的旧路。理由如下:其一,唐代记载华池县有秦故道,说明秦直道依然是循着子午岭的主脉向西北进展的。其二,从秦始皇修直道到现在,贯穿子午岭的东西道路不少,其中富县、黄陵县之间有古道岭,秦直道并没有从这里下子午岭,因为兴隆关以北子午岭上现在还有遗迹可寻。葫芦河有两个源头:一是二将川,经白豹川可到吴起县南的金汤镇;一是荔原堡川,经樊川可到金汤南面的旦八寨,都是通往洛河流域的大路,秦直道并没有由这几条河谷北行。秦直道不下山,正是要避开河谷曲折和横越横山山脉。其三,为什么现在子午岭北段的秦直道遗迹稀少?北段是黄土梁状丘陵,已大量开垦,成为农田,山顶岭头有不少地方较为平坦,开垦就愈为普遍,这势必使秦直道遗迹减少。战国时期秦修长城是由陇西经北地到上郡的,一定要经过子午岭,今甘肃省环县城东北30里有长城原,当是秦长城经过的地方。走马城在吴起县西南30里,距环县长城原直线距离70里,则越过子午岭上的秦长城当在这70里之内。现在这里子午岭上的确有残存60里的长城,在主脉上40里,既然主脉上有长城,而长城下应该是有道路的,这样的道路就是后来的秦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