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文:徐君峰7)
(2024-06-14 22:31: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4)秦直道修筑的时代背景之匈奴的童年时代(中)
三是右贤王廷,管辖着匈奴西部,河南地居住着匈奴楼烦和白羊部落,河西走廊为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所占据,其南下剑指西套平原、后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阴山一线,面对着汉地上郡及其以西诸郡,西面和南面连接着月支、氐、羌诸族。
匈奴左贤王位于右贤王之上,与蒙古高原左翼比右翼更具地理优势有关。华夏民族是从黄土高原沿河向下游地区扩张,故定位时脸朝下游方向并以此来区别河的“左”“右”两岸。但匈奴人心中最向往的是富庶农业区,当贪婪的目光窥视南方时,蒙古高原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就成为左翼和右翼。左翼地近太平洋,有大片低地和缺口的大兴安岭和海岸线平行,季风能够带来较多的降雨量,植被覆盖好并有优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由于大兴安岭西侧,存在一条连续的草原走廊,如果沿锡林郭勒草原南下,会顺利到达燕山北麓“西拉木伦河”,再跨越燕山中的几条通道,就进入了华北平原农耕区。从位置上看,张家口盆地以东燕山一线,都是左贤王发起攻击的天然跳板,和穿越阴山以北戈壁沙漠南下抢夺财富的路线相比,障碍要小得多。
正因为左翼地理的重要性,住牧的左贤王才被赋予了单于王储的政治地位,而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也得到了证明,左翼诞生了更多入主中原的游牧部落,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以左为尊,是因为射箭和战争之时,身体的左侧是经常面对敌人的重要部位。
单于廷和左右贤王廷三部分各有自己的领地和部众,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内相对独立地实行统治。左右贤王都由单于的子弟担任,三权并立,带有明显的部落联盟残余和军事民主制的遗留特点。同时在政治上隶属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单于统一领导,又具有强烈的专制集权特征。在体制结构上,与周朝的分封制很相似,周王室为天下共主,但每一个封国有自己独立的领地。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可能复制农耕区的政权形式,但毕竟是邻居,故也不能完全排除吸收借鉴了农耕文化的可能。匈奴诸王的自治色彩虽然比较浓,但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这种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之时。
匈奴在经济方面最大的特点是: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其使用铁器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方形石墓中出土有铁斧铁刀。公元前三世纪之时,匈奴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或者骨器等主要工具已经逐渐被替代。在内蒙古自治区发掘的匈奴墓里,先后发现了铁剑、铁锥、铁矛、铁勺、铁鼎、铁环等铁具。公元前二世纪起,铁镞开始逐步取代了铜镞和骨镞,民用器中铁器也取代了铜器和骨器的地位,成了最常用的器物。冶铁业的发达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前三世纪时,因为受草原地理条件的限制,匈奴经济上仍以畜牧业为主,马、牛、羊居多,同时也蓄养一些骆驼、驴、骡,仅从后世汉将卫青一次战役便捕获匈奴牛羊百余万头,就可窥见其畜群繁盛的状况。说明当时蓄养技术已经成熟,掌握了对牲畜的宰杀时机,从而保证能稳定得到充足的食物。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牲畜所有主便将战争中捕获的俘虏用来照料畜群。为了捕获更多的俘虏,便纵容野蛮的抢掠习俗——谁杀死或俘虏敌人,都要赏赐一壶酒,不仅分到缴获的战利品而且还将俘虏充作劳动力。战争中,谁能将战死同伴的尸体运回来,就可得到死者的全部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