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直道(文:徐君峰2)

(2024-06-09 18:49:23)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2)秦直道修筑的时代背景之扑朔迷离的匈奴身世(上)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先秦时期民族与国家的空间分布和历史演变有两大轴线,中原地区经历了以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诸王朝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演变,而在华夏民族周边地区则繁衍生息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即古代所谓的四裔或四夷部族。

夏本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的名称,华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是黄河流域文化较高的一些诸侯封国的通名。孔子就说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时期的声子是蔡文公的孙子,曾对楚国令尹子木说过“楚失华夏”,从中可知,远在公元前547年,时人已将华和夏合称用来表示中原地区。唐朝经学家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华夷差异只限于饮食和服饰等风俗习惯的不同,到了秦汉时期,彼此间就呈现出民族差异意识了。

四裔中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甲骨文记录中有土方、鬼方、羌方、邛方等,古文献记载中有獯鬻、猃狁、混夷等。这些族称内涵并不一致,有的是许多共处一方的不同部族共同体的统称,有的则是一部分部族共同体的单称,很难具体区分。

由于中华民族起源演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匈奴族源及其历史,自古到今众说纷纭。《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最早、也最为全面系统。史学家司马迁明确指出匈奴是华夏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虽然无法知道司马迁是出于哪些资料来定义的,但却清楚地表明了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原人的认识观。

日本汉学家泽田勋在《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一书中认为:匈奴的“奴”字,似乎包含着奴隶的意思。在战国时期混乱的局面下,被迫逃亡到北方地区的奴隶数量很大,如果把逃亡奴隶与夏朝内部斗争中失败而北逃者联系起来考虑,上述说法或许可能成立。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匈奴列传索隐》中引述了一段话:“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拓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张晏指出了避居北边在殷商的时间段,乐产则说明了避居北边者是夏桀的儿子獯鬻,在这里孕育出了华夏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混血儿。

张晏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的人,曾注《汉书》一书,于地理注解最详,颜师古重注《汉书》多引其言。乐产生平无考,但司马贞能引用其,说明乐产应当生活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尽管司马贞引述上文后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表示了自己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但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学者的补充完善,司马迁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传统正史的认同。

直到十九世纪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才对司马迁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否定了匈奴是汉族苗裔的说法,肯定了匈奴源于猃狁、山戎的观点,并对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概括: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猃狁;春秋的戎、狄;战国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王国维的观点对以后的匈奴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亦认为:“古代所谓獯鬻、猃狁、鬼方、混夷、犬戎,皆同族异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指出:鬼方、荤粥、混夷、猃狁都是古代的羌族,与匈奴不同;林胡、楼烦、义渠才是匈奴族之建国于内地的族类。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从历史民族地理的角度进行梳理后断定:匈奴的先世可以上溯殷商时的鬼方,商周之际的混夷和獯鬻以及西周时的猃狁,就是春秋时的狄人,和后来的匈奴也不是没有关系。学者何震亚认为匈奴即夏族,曾于公元前6世纪在今河北正定县附近建立鲜虞国,后改为中山国,公元前295年中山国被赵所灭,其族乃退居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历史学家岑仲勉则别主一说:“所考匈奴有西来之痕迹,并非指阿利安种,只似为从西北徙来之突厥种,其人先与伊兰近居,自不难挟伊兰胡以具至(例如突厥既定西方后,其国有九姓胡不少),则《晋书·载记》所说,亦非无因……此余所以认为匈奴属于突厥族也。”但岑仲勉有关匈奴族并非东方土著乃西来种族的说法,遭到了绝大多数中外学者的否定。学者孙次舟主张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