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柳青(2)
(2024-04-07 21:19:58)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2)纪念柳青
陕西这块土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艺界的三个人,一个是书法家于右任,一个是画家石鲁,一个是作家柳青,这三个人的出现又使陕西这块土地变得神奇而荣光。我有幸有好多年与他们同活在一个年代,遗憾的是在他们生前都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的文学与艺术却对我产生着重大影响。柳青是我国杰出的作家,更是陕西文学的旗帜,后学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柳青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创业史》。这一本书当年洛阳纸贵,被千千万万的人阅读,也使他的声名鹊起,如今,六十年的时过境迁,这本书虽然没有了那种热闹,但任何杰作都是时代的杰作,经典的存在,它就有着神性放射的光辉。
《创业史》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了,为什么是柳青而不是别人?这都是我们现在要探究的。我的体会是:
一、柳青的旷世才华和他文学上的远大抱负。
柳青是出生于贫瘠的陕北,成长于战乱年代,他的才华却是惊人的。解放以后他工作到了西安,当时西安聚集了一批作家,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形成了群木现象。群木在一块生长,向往着天空,拥着挤着都往粗里长往高里长,这就是良好的创作环境。当柯仲平创作了一系列狂飙的诗歌后,刺激和鼓励了杜鹏程写出了《保卫延安》,当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轰动全国后,又刺激鼓动了柳青,这就是柳青不满足了以前的创作,决心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满意之作。远大的抱负使他对自己很狠,他知道写出属于自己的立德立身立言之作是不容易,是需要长久努力的,所以他并不计较一时得与失和毁与誉,所以他常讲文学是马拉松长跑,是以六十年为单元的话。他的强大的内心就是《创业史》的写作动力。
二、柳青的强烈使命感和他深入生活的全心身投入。
柳青到长安是农村,首先是为了写作去的,他的主动要求去,他去了以后的采访、体验最初当然是为了作品进行的。但当他深入到生活之中后,他的心进去了,感情进去了,到了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为了创作,他被当时农村新的形势鼓舞着,为农民新生活的热情鼓舞着,他就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这才有了他参与农村一切事务中的行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变成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我们读《创业史》,解读出那些丰富的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读到文字之中和文字之外充盈的饱满的情感。他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而写作中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这正是《创业史》成功的原因。
三、柳青的土气和他的现代性学养。
因柳青在农村一住十四年,生活习惯,甚至衣着上、言语上和农民一样,农村农民的事他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写实功夫扎实深厚。据说他曾去广州开会,住一个旅馆,服务员以为他是农民不让他进。但柳青在骨子里是很现代的,他会外语,他阅读量大,他身在农村,国家的事、文坛上的事清清楚楚。从《创业史》看,其结构、叙述方式、语言,受西方文学影响很大。他的文学上的大视野,学识上的多吸收多储备,保证了《创业史》的高水准。
纵观柳青的历史,他追求的是什么?他在乡下一呆十四年,把家搬过去,把老婆带过去,在那儿过日子;《创业史》发了稿费,他又拿出来捐出来搞村里基础设施;活了六十多岁,死了又要埋在那里。他追求的是作品的长久和不朽,为了此,名利、地位、舒适、长寿,全不计较,也因此排除了一些无谓的会议、应酬、热闹、显摆和是是非非。
在很长的时间里,社会推崇《创业史》,并不了解《创业史》是怎么写成的,也大多知道他在长安县深入生活了十几年,仍不大清楚他是如何深入生活的,又如何从生活走向艺术,他的这种精神意义何在。记得八十年代,也就是他去世多年后,我那时在西安文联工作,有人来说柳青坟上杂草丛生,变成了放羊拴牛的场所。我和同一部门的作家和谷听了心里很难过,就以市作协名义,发动会员去扫墓修墓,那时大家都没钱,市作协也没经费,只是去隆隆坟堆,清除杂物杂草,但因雇用了一辆大巴车拉送几十个会员,而单位领导不给报销雇车费,闹起了一场风波。为此事,作家梁晓声还声援我们,寄来了一些钱。回想往事,那时我们是出于对柳青的敬重,但还未真正理解他的文学精神,理解他深入生活的意义。现在新形势下重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的意义就凸现出别样的光芒。当年,是《创业史》需要柳青那样做,如今,是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柳青。前边已有楷模,后人寻迹前行。我们会把柳青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尽责尽力,多写出好的作品。(文: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