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谈(53)
(2023-08-26 20:33: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51)吃 面
高
陕西是面食王国。2014年4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即以陕西美食开头。据不完全统计,陕西面食有50多种,宝鸡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咸阳汇通面、裤带面、油泼面,乾县驴蹄子面,武功旗花面,彬州御面,礼泉烙面,西安“biangbiang(音)”面、宫廷罐罐面、菠菜面、扯面、揪面片,户县摆汤面,渭南手撕面、大刀面、削筋面,汉中梆梆面、凉拌面,铜川咸汤面、烩面,安康蒸面、浆水面,商洛糊汤面、炒面,陕北菜盖面、酸菜面、香菇面、炝锅面、羊肉面、卤面等等,可谓是种类丰富,源远流长。
小时候,老家吃得最多的是捞面、米面和杂面、片片面及饸饹面。捞面是将面擀薄后用剺面刀切成细长条,出锅后捞在带汤的碗里,搁上葱姜蒜及油盐辣子醋,香喷喷的,特别诱人。捞面考验主妇的手艺,面要和得匀,揉得到,才能擀得薄,切得长,出锅后筋道有味,回味无穷。后来在西安吃摆汤面,发现做法基本相同。米面是先熬一锅小米粥,然后将切好的面片煮进去,出锅后将炒熟的南瓜、土豆、豆角等菜品和进去,佐以各种调料。这种面适合天冷的时候吃,吃得人浑身冒汗,寒气尽驱。杂面是将豆子压成面后与白面和起来,面可以擀得薄而匀,下锅不糊,特别受吃。那时候白面较少,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以杂粮为主,铲片片便是一种粗粮细作的典范。这种面主要是玉米和荞麦,面和的时候需要用开水烫一遍,和好后的面放在案板上揉成牛舌头状,然后直接剁到锅里。片片面一般都比较厚,需要多煮。有的人牙口好,喜欢吃比较硬的,出锅后还要在凉水里浸一下,油盐辣子葱一拌,嚼起来有滋有味,特别带劲。这种饭耐饱,不像搅团,哄上坡就饿了。
饸饹面在陕北比较普遍,分白面和荞面两种。饸饹床子像铡刀似的放在锅上,一人坐在上面用力地压,一人用筷子在沸腾的锅里拨面,防止坨在一起。饸饹除了面要筋道,臊子也很关键。臊子有荤素两种,荤臊子要放肉,将青菜、豆腐、粉条、炸洋芋片、肉炒烩,撒一把红葱、香菜及调料,油炸红辣椒一漂,色味俱全,香气四溢,令人垂涎。在陕北,每遇婚丧庆典大事肯定要吃饸饹。亲友族人四邻齐聚,吃寓意和谐友爱、荣辱同当的饸饹。俗话说:“饸饹长,卤汤香,亲友吃了互相帮。”为了调配伙食,陕北人总是过几天就吃它一顿,直到肚胀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碗筷。羊肉与荞面是绝配——陕北民歌“羊肉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吃得人口舌生香,几碗都不过瘾。我参加工作时在延安,每到周末都去城里一趟,吃一碗志丹荞面饸饹或吴起剁荞面。西安有朋友来,也是带去吃饸饹,百吃不厌。后来到西安工作,发现有几家陕北饸饹馆,总觉得味道不够浓郁。
到西安后最爱吃的是臊子面。臊子面最具特色的是臊子汤,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汤的精髓是汤头,汤是面的灵魂,一份出色的臊子在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同时,只有与主食完美融合,才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味觉感受。臊子汤撒些韭菜或香菜,吃起来汤鲜面筋,通体舒畅。
“biangbiang”面久负盛名,这两个字比较繁复,字典上找不到,是老陕自己创造的,面的特点是“筋、光、香”,面团经反复揉搓,把纤维全部拉开,韧性十足。biangbiang面臊子很关键,一般用炒锅将肉丁及辣子、笋片、西红柿、青椒共同翻炒,配以葱、姜、蒜、花椒等,色、香、味、形俱全。这种面比较宽厚,但吃起来光滑爽口,柔中带筋,特别解馋。陕西人生来豪爽,吃面用的是老碗,端起来蹲在门外板凳上,长长的面条挑得很高,三下五除二就咥完了。
每次去铜川,都要吃咸汤面。这种面一般用大骨头熬汤,熬的时候里面放盐、茴香、花椒、胡椒等作料,再加上豆腐片和豆腐渣等,吃的时候用滚烫的汤把面滗几次,到面完全热了,再浇上原汤,加一些葱末、大蒜、韭菜及油泼辣子等。咸汤面口感为咸辣出头,吃起来辛辣出汗,筋韧爽滑,回味无穷。
在陕西,无论走进哪座城市,到处都有面馆。有一支“黑撒乐队”唱了一首《陕西美食》的歌,红遍大街小巷:“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道;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岐山面臊子多,历史悠久;蒜蘸面有点辣,小心舌头;炸酱面粘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出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口流动不像现在这么大,在当地找一家面馆实非易事。记得有一次去江苏宜兴,吃了几天米饭的我跑到街上找面馆,看到有一家饭馆的牌匾上写着“阳春面”,点了一碗,面上来后,愣住了,像是开水煮挂面,要辣椒,回答没有。后来去了广州,吃到的也是挂面。回到西安后,第一件事便是找面馆,美美地咥上一顿。随着南北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全国各地都有了陕西面馆,但做出来的味道却很难正宗,对于老陕来说有的吃也算不错了。
据说人的胃是有记忆的,小时候经常吃的东西,长大后依然喜欢。在家里,一天不吃面,感觉像少了什么,怅然若失。国内还好说,最难忘的是那一年去欧洲,吃了一个多月西餐,到新加坡后找到华人餐馆,连着吃了三天面条。
记忆里有一碗面难以忘怀。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延安工作,几个月回一次家。回到家里,母亲很高兴,嘘寒问暖,张罗着第二天中午给我做面条。每次回去,最期待的就是吃母亲做的面条,无论是杂面还是捞面都喜欢,百吃不厌。第二天早饭后,突然接到单位电话,让我赶快回去,于是在公路上等长途车。村子就在公路边,母亲陪着我等车,左等右等也不见来。母亲说看样子这车一时半会儿也来不了,我回去给你做面吧。眼看快中午了,我点了点头。母亲回去后不久便端着一碗面来了。面是捞面,鸡蛋西红柿臊子,油汪汪地浮着一层红辣子,辣子上漂着翠绿的葱花和香菜,十分诱人。谁知就在这时,一辆班车突然停了下来,母亲说我娃赶快刨上几口吧!我说来不及了,人家一车人不等的,拿起行李就上了车。走出很远,回头看,发现母亲端着碗还痴愣愣地站在那里……
多年后,那碗面时时会在我的眼前浮现,可惜永远吃不到了。(xawb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