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谈(9)
(2023-07-13 17:37: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9)西安味道
西安是一座老城,因此,不少去游玩的人都从中找到自己的根。的确,这座先后十三次定为国都的老城是一处寻古访旧的好去处,但西安的魅力不止于此,它还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穿街走巷遍访食肆的地方。在我看来,一个游客倘若能在西安的旅途中得暇去寻访美食,要比走马观花地去一个又一个景点更有意义。我之所以说是寻访,是因为西安的小吃五花八门、繁复无章,散落于众多槐荫幽幽的深巷老街之中,如同西安的建城史暗藏历史机密一样深不可测。
所以,请允许我以一个北人的地理之便与熟稔之利,说出那些让你口舌生津的西安美味吧。
先说肉夹馍。
关于肉夹馍,到底该叫馍夹肉还是肉夹馍,已经是个小儿科的话题了。其实,说白了,它就是白吉馍与腊汁肉的一次巧妙组合,联袂在西北大地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演出。有人赞誉它是中国的汉堡,显然,它在工艺上要复杂于汉堡。白吉馍出炉时需内软外酥,而腊汁肉的汁,既要浓,又要鲜。待肉入馍时,置少量肉汤。于是乎,麦之香、汤之香、肉之香既融为一体,又将各自的香味发挥到极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浓郁醇香,入口即化。
当然,肉夹馍也是有分类的,有优质、普通与纯瘦之分。爱美的姑娘大多选纯瘦的。其实,若论到好吃,还是肥瘦相宜者为佳。早晨出门,就近选一家味道不错的店,买一个,拿走,且食且行,经过苔迹斑斑的老城墙时,悠闲从容的步伐,看上去像是从遥远的唐朝走出来的人。
说到西安美食,不得不说羊肉泡馍。这又是一款馍与肉的深情演出。
吃羊肉泡馍,得耐着性子,不要急,馍要自己一点一点地掰成小块。若与朋友相邀而食,此际恰是谈天叙旧的好时机。掰馍讲究的是越小越好,方使汁汤调味皆可入其中,吃时不能用筷子来回搅动,否则鲜味大减,也不利于保温。讲究的吃法,是从周围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蚕食”,并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酱,提味调鲜。
在西安,如果不喜食牛羊肉,却又想吃泡馍,怎么办?那就去吃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也就是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其熟后收缩的形状似葫芦头而得名。葫芦头泡馍,就是取此段肥肠与掰碎的饦饦馍加其他辅料,用滚沸的肉汤浇泡而成。葫芦头的起源正史已无可考,但据野史记载,早在中唐时期的京都长安,就已经有一种以猪白肠为主料的“煎白肠”在东西两市出售了。亦有传说,此美食与一代医圣孙思邈有关。
如果说这些与馍馍息息相关的西安美味,可能更适合关中男儿的话,那么,一个美女到了西安应该吃点什么呢?
那就吃凉皮吧。
西安凉皮有米皮、面皮与擀面皮之分。米皮口感偏软,白色,味香甜;擀面皮口感筋道,呈半透明状,很有嚼头。它们两者宛如一阴一阳,形成极好的互补。小小一碗凉皮,其制作工艺却十分讲究,从选米、碾粉到和浆、锅蒸,都颇有特色。一碗上好的凉皮,要兼具筋、薄、细、滑等诸多特点,辣椒油也得加入十余种香料后上火反复熬制而成。所以说,在西安吃凉皮,就得不怕辣,即使怕,也得咬着牙吃,因为真正的调料都隐藏在辣椒油里面。
其实,皮薄如纸的灌汤包子、用陕西临潼产的“火晶柿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黄桂柿子饼、岐山面以及柳巷面,都用不同的特质诉说着西安味道的别有风情。这种风情,体现在技术手法上,就是粗犷里不忘精细,滚烫中追求酥烂;体现在精神层面,就是总想在普通的食材上反映出古城的厚重历史。事实上,西安的美食,既与帝王将相的诸多传说脱不了干系,又是灿烂的黄河文明的一种生动体现。
可惜,我已南迁苏州,在波光潋滟的石湖之畔谋生,日日以米饭为食。前些天去上海游玩,碰到了一家西安人开的岐山臊子面馆,推门而入,除去臊子面,居然肉夹馍、葫芦头样样俱全,饕餮完毕,嘴角一擦,那个舒服,如同揣着一张春运期间紧俏的火车票回了一趟千里迢迢的西北老家。(文:叶 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