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谈(7)
(2023-07-11 21:01:4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7)来,咥块儿锅盔
秦人喜欢面食,馍馍称得上是主要的面食,而馍馍又分两支,蒸的和烙的。
烙馍有多种,其中锅盔最受我欢迎。关中八怪里的“烙馍像锅盖”,说的就是锅盔。锅盔的名字似乎和食品没有直接挂钩,却蕴藏着秦人的睿智和慧心。有人说锅盔起源于大秦兵团的长平战场,秦军就地取材,以头盔为锅,生火烙饼子,补充给养,将士食之平添几分骁勇。
有人说锅盔起源于女皇武瞾兴修乾陵的工地上。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马不停蹄地干活,且工地无足够的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
也有人说锅盔源于舅家婆(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在女儿临产当月的初二、初三,女方的亲娘带大锅盔和婴儿裹肚到女儿家中,将锅盔扣在锅盖上,用拳击破;在屋外,将裹肚从女儿住处的窗口抛进去,再进屋把裹肚压在炕席底下,称为“打锅”,以保女儿生产顺利和母子平安,锅盔里凝聚着浓浓的长辈之爱与民俗传承。
一路传承,锅盔是关中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外出办事,锅盔是重要的干粮。当年,梁生宝到县城时,吃着他妈给烙的锅盔,再喝两碗不要钱的面汤,也能打着饱嗝给村里人买到优质稻种。朋友小聚,锅盔常是必备佳肴。八百里秦川的大小饭馆,锅盔馍配绿辣子是大家百点不厌的吃食,好吃不贵。居家待客,如果能在主人家吃上热乎乎的锅盔,那肯定是坐了上席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儒张载品出了锅盔的干梆硬正,顺理承命。探《老井》,收《红高粱》,导“奥运开幕式”,恋上《山楂树》,老谋子把艺术的锅盔烙得越来越大,让老陕的名声不胫而走。
锅盔好不好,面很重要,锅很重要,火候更重要。面和好后,放到鏊子里,需要“三翻六转”,火候全在烙馍人的掌控之中,上等锅盔的标准是:“正面菊花瓣,背面老虎皮”,看着就很香,吃着会更香。
前天,和一个税务部门的同行一起吃锅盔。税务同行说,烙锅盔,讲的是“三翻六转”,这面熟得差不多了,翻到那面,那面差不多了,再翻回来,为的是确保锅盔均匀受热,更熟更香。税务工作也是如此,无论是属地化还是专业化,无论是管户还是管事,都是为了让税收工作更好、效率更高,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观点,也有“相辅相成”的哲学理念。
说到这里,我拿起盘中的锅盔,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愉快地咬了一口,香。(文:齐渭波)